【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社会服务现状和服务特点,从服务意识、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品牌四个层面构建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社会服务平台,以期形成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社会服务平台;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研究课题研究结果,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归纳出目前高职院校服务的特点:社会服务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深层次服务,社会服务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社会服务具有随机性和被动性。同时,经贸类专业相比工科专业有许多特殊性,工科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的产品,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的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而经贸类专业所提供的服务大多是管理类咨询、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等无形服务产品,价值难以评估,还有配套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服务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社会服务的现状和特点,笔者从服务意识、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品牌四个层面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有效的社会服务平台,以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和职能的发挥。
一、改善社会服务大环境,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能力首先就要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在政策层面,建议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以规范院校的社会服务行为,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地方政府对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导向作用。在学院层面,建议要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树立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层面,通过加强内部思想宣贯,营造社会服务氛围,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引导教职员工努力克服自命清高不愿为社会服务,缺乏自信不敢为社会服务以及为社会服务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等问题。
二、构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
(一)设立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在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得出专门机构的缺失和精力不足是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设置机构,明确职责和工作流程,才能使社会服务平台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技术服务、教科研研究、双师培训、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培养师生职业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多功能重要基地,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实战方式培养学生的做法的可行性,可控性和长期性,构建起一种新的产学研实战式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院级社会服务中心。在高职院校学院层面,建议学院利用地方区域经济的优势,建立“社会服务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的职能为:一是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二是以教科研项目为载体,实现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和锻炼教师和学生;三是通过教科研项目的研究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充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2.设立院级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在服务中心内设立社会服务中心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领导机构包括院长、政府官员、相关部门领导(科研处,教务处、各专业系部 、实训中心 、校企合作部门 、技能鉴定中心等)。院长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社会服务的纲领和激励保障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负责对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院系和专业的发展规划。政府官员的作用在于促进有关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教辅机构的参与责任在于协调学院内各方面资源,保障社会服务工作能顺利开展;专业系主任责任在于对各系部下辖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社会服务中心管理平台的职责是制定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和管理制度;收集与反馈行业发展现状、职业发展现状、劳动力需要现状、社区文化需求、学院自身发展需求等信息,供学校领导制定社会服务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时参考;负责对工作平台社会服务工作的任务制定、过程督查与考核评价等工作,确保社会服务职能落到实处。
3.设立系部社会服务工作平台。在各系部下设专门管理机构如XX系企业服务中心工作平台,健全与发展系部各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组织师生实施具体服务和研究项目。系社会服务中心工作平台由系主任、教师、学生组成,设常务理事人员,除主任和常务理事人员外,其它人员随项目变化而流动,条件成熟时可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加入,但每个研究项目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
系社会服务中心工作平台的职责是通过与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咨询公司、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固定的、系统的工作平台。制定各专业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负责系(部)社会服务项目的联系与开拓,项目的组织实施,企业关系的管理与维护。
(二)引入激励机制
社会服务中心有效运作的关键就是激励机制,在对社会服务现状及原因分析当中,得出动力机制缺失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1. 服务中心管理平台应完善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奖励制度与考核要求,引导和激励各系社会服务工作平台将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在制定教师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时,所关注的领域除了教学与科研外,还应包括社会服务的内容,并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出国进修、学术扶持等方面给出具体要求,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并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2. 通过建立校企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充分整合彼此的资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促进并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提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并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完善保障机制
社会服务中心的运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课题组提出以下五个建议:一是建议学院建立社会服务中心投入机制,将社会服务平台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专款专用的同时,增加资金使用的自主性,保证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与培训服务中去。二是建立社会服务促进和成果考核奖励机制,对于开展技术服务校企合作、产学研成绩显著的教师要给予奖励。三是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社会服务的资源。其中政府资助是主要渠道来源,主要包括专业建设与改革项目,以及转岗培训、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四是建立各系社会服务平台的有偿社会服务利益共享机制,对于社会服务的收益按系部、教师、学生的贡献程度给予奖励。五是通过校办企业、行业赞助、校友和社会知名人士的捐赠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