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小成是新接手的班级中有名的“刺头”,脾气大,说不得。果真,几次尝试与之沟通,被他一句“我不高兴说”,就使交谈嘎然而止。经过几周观察,发现小诚在课堂上我行我素,时常激怒与挑衅科任老师,发生言语冲突,甚至是肢体冲突。这种极不信任、不友善甚至是敌视老师的言行表明此时的师生关系已走向僵化。而师生关系的僵化只会导致教育的无效,甚至还会使学生走向错误的深渊,无法自拔;同时还会对班级中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不利于班级的管理。
一、师生关系僵化的成因经了解分析,导致小诚与老师之间关系僵化主要有如下因素:
- 教师角色的错位
⑴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也不是被告。但部分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还没转变,处处体现教师的绝对权威,要求学生机械服从。不愿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交流。师生情感生疏,心理距离疏远。
⑵教师亦非警察。班级中的后进生是老师注意的焦点,这本是应该的。但有些教师却因恨铁不成钢,没有足够的耐心,抓住点小错误小缺点,就对这些学生大声斥责,严厉责罚。这些学生无疑需要关心与关注,但这样的关注只会使他们对老师产生惧意,甚至恨意,师生间的心理隔阂越来越深。
2.学生尊重需求的错位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高涨,此时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敏感。他们要求家长和老师平等地对待自己,希望别人尊重、理解自己。但由于思维的表面性与片面性,他们对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尊重相容,理解并不深刻,有时还很偏激。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教育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给他们面子。又因处于青春期,学生很容易从情绪上的对立发展到言行上的对抗。
3.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影响由于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对子女宽严失度等原因,这些学生个性行为容易产生偏激。与教师交往过程中,易与教师产生摩擦与对抗情绪,从而引发师生关系紧张僵化。
二、师生关系僵化现象的本质师生关系僵化现象的实质是师生心理不相容,即师生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不能协调一致和互相谅解。师生心理不相容,就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能相互接纳,教师的教育行为得不到学生的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师生之间只有心理相容,教师的教育才会被学生接受。正如《学记》中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三、扭转师生关系僵化局面的策略尽管师生关系僵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形成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教师应从自身角度多作努力,积极寻找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于师生的交往中,促进师生心理相容,这将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僵化局面,使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笔者以小成为例,谈谈扭转师生关系僵化局面的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策略一:南风效应——化解对立情绪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么一则寓言,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其结果,北风越是发威,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而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胜。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被称为南风效应。
感人心者莫乎情。我国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工作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只有当教师的教育行为让学生得到被爱的体验时,他才能从内心接纳教师,内化教师的教诲。关爱学生是扭转师生关系僵化局面的前提。
开学没多久,小成(住校生)因手上起了湿疹请假就医,因不放心,就陪同前往。回校后,每次碰见他都询问一下用药后的康复效果,并叮嘱注意个人卫生,不能用手挠。虽然他的回答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但我感觉得到他对我的敌意在慢慢消退。这以后,再试着与他沟通时,他也不再甩下一句“我不高兴说”就走。与他交谈时,笑容也悄悄地绽放了。有一次,我私下里问他,之前为什么对我这么抵触。他说,前任班主任找他除了批评还是批评,因此他非常反感老师找他谈话。
策略二:仰八脚效应——增强亲和力仰八脚效应即不足的完美。有实验研究表明人们面对太过完美的人总觉得难以接近,或者会使自己相形见绌;而有一些小毛病,犯一些小错误的人和自己比较接近,也比较具有亲和力。
一个教师不苟言笑、过于严肃,表现得太过完美,都会给学生难以亲近的感觉。所以勇于承认自己错了的老师往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拉近与学生距离,易于形成良好融洽师生关系。亲和力是改善师生关系僵化局面的催化剂,它能融化师生间的坚冰。
一个星期三的晚自习,小诚因不守纪律又与数学老师“对”上了。沉浸于情绪的他一进办公室板着脸说:“我不高兴说,你自己去问数学老师!”我没接他的话茬,温和地说:“这两天我一直在想,那天我在教室里当那么多同学的面说你,这是老师做得不对,没有顾及你的感受,伤了你的自尊,老师在这里向你道歉,并向你保证以后绝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小诚一脸诧异地望着我。“我知道你今天并不是有意与数学老师过不去,只是脾气上来了,我说得对吧?!””小诚点点头,脸色也缓和了许多。“ “是脾气上来了,其实我知道自己错了……”小诚接话了,主动要求向数学老师道歉。这以后,他居然变乖了很多,与之交谈也融洽了许多。
策略三:霍桑效应——尊重理解学生1924年11月,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当这六名女工意识到自己是这些专家关注的对象时,就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值得关注的。这种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努力或绩效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 “霍桑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进行正确地引导与教育。这样学生感受到关注和重视,就会努力地学习或改变自己。也只有当教师尊重理解学生,才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师生关系中的沟沟坎坎才能得以逐渐抚平和消除。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信任中完善自己,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尊重理解学生是扭转师生关系僵化局面的关键。
自从上次的约定当全班同学面不批评,以后每每小诚有一些小的违纪现象,我或者用眼神示意他;或者用打手势提醒。当他与科任老师产生冲突时,我就私下里单独找他谈心,帮他分析、辨证地看待事情;当他有细微的进步时,就及时表扬并激励他,渐渐地发现他在悄悄改变。上课变得安静了,做错了事情批评他,他能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时他还会规劝身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