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针对性就是指教师所设问题不仅要与所给情境材料密切相关,还要与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紧密关联,针对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解的偏差或不理解之处提出,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
启发性就是指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依托情境材料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激发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入情入理,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生活》的上课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情境:某县交通局发布了一个文件,规定县内每辆出租车一次性赞助1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和加强出租车的管理,这一文件得到了县政府的批准。对此,出租车司机议论纷纷:有的提议集体罢工,有的提议集体上访,有的提议借县里即将召开商品交易会的机会去张贴大字报……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将问题反映给媒体。经过媒体的曝光,县政府取消了这个文件,并退回出租车司机的钱。问题设计:(1)你和政府打过交道吗?感觉如何?(2)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令民满意?(3)怎样才能保证政府令民满意?(4)材料中的司机行使了什么民主权利?(5)问题的解决对你参与政治生活有何启示?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的问题,也能较好的解决学生的思维难点问题。
四、教学的实施要突出引导性、主体性、互动性如果将上述的三步比作“剧本”,那教学的实施就是拍戏,是将理论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堂往往曲高和寡,是因为很多的课堂就是一场场政治报告,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学生的“三观”的灌输,而学生恰恰是很不屑的。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教师和学生应该的地位。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伴奏者;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那么,能否什么都让学生讲,教师主动退到最次要的地位呢?实践证明,那样的课堂氛围虽然很热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学生所学内容甚少,知识凌乱、囫囵吞枣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教师的引导和点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引导和点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适当点拨,提高学生参与情境的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三是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四是帮助学生识别情境间联系。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对比、概括,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求解——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来培养他们课堂中的创造思维,使其具有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一旦回答得不准确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入知识点,使其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地给予反馈评价。如在教学“消费的类型”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钱货两清”和“贷款消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其次,要缩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习的参与意识,这一点已在教学中得到了验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多到学生中间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目光进行情感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目光的使用技巧。
总之,情境教学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我们还要不断深入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探索新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参考文献:[1] 李吉林 《李吉林文集(卷1):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2] 胡兴松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11
[3] 徐孝才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功能探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第27期
[4] 王立东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