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整体参与,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为目的。而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政治高考也相应的进行着变化。如何适应变化的高考试题,这就对教师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情境教学法”强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出发点,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与高考紧密接轨,成为了高中政治课教学达到“轻负高质”教学目标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高中政治 轻负高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思想政治课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即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笔者尝试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期以降低学生对抽象政治理论掌握的难度,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达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标。
本文所述的情境教学法采用了李吉林教授的定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高考也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坚持突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坚持能力立意,体现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把自己“摆”入情景,在体验、感悟、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实现从“应试”到“应用”的转变。而在考试的过程中对某一材料的运用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找准和课本内容的结合点。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情境教学法则刚好适应了这种情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本文分别从情境的选择、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设置、教学的实施等几方面阐述了笔者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的实践与探索。
一、情境的选择要注重生活化、时效化、典型化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问题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传统教材中举的例子多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东西,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同时思想政治课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情境材料的选择上应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背景材料。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教学中我每堂课都会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取一些典型材料,设计一些问题或制作一些图表、模型来创设情境,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中,教师可以用这样一组画面创设这样一个情境:CPI上涨对你家消费的影响;为什么会暂时搁置汽车的消费;物价上涨对你家个体餐馆经营的影响等等。这些现象对中学生身有体会,学生会有话可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情境的设计要尽量趣味性、精炼性、一例性情境选择好之后,教师必须对情境进行必要的编辑,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并非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否则一节课下来就成了情境的堆积,学生只是在眼花缭乱的情境中感受热闹,无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做菜,同样的材料,烹调高手可以出一道美味佳肴,而一般的厨师可能只出一般的菜了。因而教师还要善于改变创设情境的方式,如果总是“陈词滥调”,势必会让情境激趣的功能逐渐丧失。这就要求教师对情境的创设做到尽量的精炼,有趣味性,用一个故事的情形一例贯之。例如在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框时,我以一个学生熟悉的《马可•波罗游记》故事贯穿课堂的始终。(一)故事的开篇: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将中国和东方介绍给欧洲的第一人,《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掀起了一股强烈的东方热、中国流,从此商人来了,传教士来了,并且这种东方情结在欧洲持续了几个世纪。中国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271年,与马可•波罗一同重游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故事的展开:1、“初来乍到”:马可•波罗途经中东,历时4年多,他终于来到了中国,“初来乍到”的他很想听听中国朋友是怎么介绍中文华文化的。下面请同学们为他当导游。2、“走进中国”:带着对中华文化的好感,马可•波罗开始了中国之旅,他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和富有让他惊呆了,他走后到过新疆、甘肃、四川、云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每到一处,他总要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然而他发现各地都各有千秋。下面就以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为例,请与他一同游览的同学介绍一下。3、“研究中国”:云南居住着20多个少数民族,马可•波罗在游览了云南之后,他很快被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所吸引了,于是他决定研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请大家帮忙!
(三)故事的结局:今天的文化之旅已经接近尾声了,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的中华文化,你会用——博大精深(学生由感而发,齐声回答)。就这样学生自主完成由提炼材料到得出理论的过程,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堂课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梯度性、针对性、启发性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笔者认为这是个误区,但是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设置和生成有效的问题。有专家研究后指出,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最多不应超过5个。我认为在问题的设计上到不在于这样的精确,但我赞成在情境问题的设置上要做到少而精,主要做好“三性”:梯度性、针对性、启发性。
梯度性是指教师所设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教师在依托情境材料进行问题设置时,千万不能“深一脚浅一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