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摘要〗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开门钥匙,它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关 键 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课程改革;艺术技巧
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开门钥匙,它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再有,每晚七点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所面对的是成年人,为了给观众有一个明确的观看重点和清晰的收视野线索,往往在开播前都设有一个短小的“导播”,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只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儿童呢?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理所当然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那么,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重新认清导入概念、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结合实际选择艺术的导入技巧。
一、关于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再认识。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好的导入犹如精彩戏剧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能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节课的成功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对整节课具有显著的效用:即;集中注意,发展思维;明确目的,激发兴趣;沟通情感,强化识记;联结知识,促进迁移。教师要想自己的课堂导入奇妙精彩,就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注意简洁性,切忌拖沓冗长;二是体现启发性,切忌导而不入;三是符合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四是富有趣味性,切忌枯燥乏味;五是讲究艺术性,切忌平淡生硬;六是增加互动性,切忌机械被动;起是加强针对性,切忌漫无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技巧。
㈠、以“新”导课,吸引学生。
首先,心理学表明:好奇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好奇往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以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一种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课、进行思考。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这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就将教室变成银行,把讲台变成银行的柜台,把自己变成银行工作人员,把学生变成银行存款者发或取款者。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摆脱了师生间的关系束缚,变成个了生活中的工作关系。这节课,就是因为教学情境设计得新颖别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利息的趣味和作用,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新课之中去。
其次,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直观形象,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㈡、以“趣”导课,调动兴趣。
第一,故事引入,启迪思考。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相关的故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讲一个富翁去世后,留下九千万美金,在留给律师的遗书上,关于财产的分配,孩子们的继母分得三分之一,两个儿子分得余下的三分之一,女儿分得余下的六分之一,那么,他们每人可得多少财产,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第二,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法与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游戏的过程既能说明或启迪一个科学道理,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很利于儿童吸收。比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课前我设计用“凑十法”找朋友的游戏,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其形象、直观、具体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建构数学知识,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成为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常常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㈢、以“巧”导课,设疑激思。
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成败。在此,我认为以下是较为常用的课堂导方法:首先,知识迁移导入法。知识迁移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质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的动力。比如,《统计》一课,有位教师在课的开始时,运用“六一节快到了要制定服装”为情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且以这个事件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放思才,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确定性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其次,巧设悬念导入法。所谓的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导入法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如能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以疑激学,可以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首先在黑板上写5、50、5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合适的单位,并用“等于”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当得出可用5元=50角=500分,5米=50分米=500厘米……来表示时,这位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最后问:5、5.0、5.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提问开头,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