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养成反复修改和书写规范的好习惯。毛泽东早就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实际上含有持之以恒、反复学习、严格要求的意思。我国大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过“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写完了一篇作文,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修改作文,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重视这个环节。写完文章就交给老师,认为学生作文,老师修改是天经地义,不容代替的事。所以很多作文交上来,不但谋篇布局有问题,还有很多错别字。当老师发下作文本有些同学会看一下老师的评语,有些却只看一下分数就放进了抽屉。教学中,我认为首先应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修改对于提升作文质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写好后先自己修改。同时,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通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记住了写作文的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每个人都 有机会 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学生就多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自己能引以为戒。批改作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批阅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学生互评互改,还可使教师比较思考,这样就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潜能。还可节约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不断改善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事实证明,在这样的作文评改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也很认真,仔细。批改后,学生们关心的不再只是作文的分数,他们对同学的评语十分关注,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激烈的争论。效果比单纯由老师批改更好。通过这种学生互评方式,学生对作文批改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作为老师则要培养学生养成反复修改和书写规范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每次作文一定要打草稿且要反复修改。以文字为载体的作文比以声音为载体的说话其优越性表现在哪儿呢?我以为突出表现在前者可以从容反复地修改,更全面、准确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鲁迅先生在谈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写好后,要至少看两三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大作家尚且如此,作文训练更应如此。教师指导学生誉写作文时,应当要求他们书写规范,不写繁体字、异体字和已废止的简化字。多查字典、词典,把字写正确,不写错字。现在许多老师要求学生正式作文时不得有一处胡涂乱改,不允许用更正纸和修正液在正式作文上改,这是应该提倡的。这是文字的“基本功”训练,不能马虎。
老师批改作文时则应坚持“鼓励为主,不动大体”的原则,只要内容健康,语言通俗、流畅,就可给予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
综上所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牢牢抓住这两点,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两点,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