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训练过程往往包括以下阶段:命题—写法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讲。虽然教师讲了许多,学生也练了不少,可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大部分的学生作文内容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很难擦出思想的火花。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作文缺乏科学的认识,对思想认识形成过程缺乏科学的研究,写作教学都停留在一般“写法”指导上,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认为:首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素材;其次是作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训练。
一、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素材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但是,写什么呢?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甚至一筹莫展,任凭时光流失,往往遭到老师一番训斥。殊不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原因就是大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的时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积累素材有两大途径:一是直接积累,二是间接积累。
所谓直接积累,就是学生要向生活学习,投身生活,观察生活,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对中学生来说,必须提倡写日记,至少应该坚持写周记,把自己每天或每周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得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大脑就不会一片空白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什么同样经历了某种生活,有的同学写起来特别顺手,有的同学却抓耳挠腮?关键是前者善于积累,后者疏于积累。 有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我在写东西的时候,都要调动我的一切准备”其实,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过程,调动思维,调动材料,如果可供调动的东西多,写出的文章就会充实,言之有物。否则就只有一幅空架子,无血无肉。那么可调动之物又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积累,积累的渠道很多,比如说通过捕捉、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好的素材,正如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如:播种,收粮,洗衣,做饭等;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婚丧嫁娶等。让他们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现美。
所谓间接积累,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众所周知的是:要写好作文,光靠语文书上的文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在学好语文的前提下增加阅读量。这就需要发挥老师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增加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比如说,在班上办图书角,把自己的藏书,学生的好书,集中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或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进行大量阅读;讲解课文时,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巩固知识点,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的深度;在课外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美的诗词;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多阅读报刊上的文章和班级同学的好文章。这些都是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要求学生每天记一个成语,背一句名言,抄一段美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年下来,我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的时候,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过去作文的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
二、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训练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仿写和片段训练。“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有所启示、提高认识的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
初中学生学习写作,应提倡模仿;即使模仿得比较机械,也不要轻易否定。特别是他们对说明文、议论文比较陌生,更适合用仿写来达到学会写作这些文体的目的。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而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片段训练实质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写作需要生活,需要思想,而中学生的生活面还较窄,思想尚不够成熟,还不可能形成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对于写作以及对于生活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他们在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时,还需要广泛吸取别人写作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就像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先必须从临摹开始,中学生写作,也要从临摹开始,摹仿句子、段落,摹仿篇章、语言,摹仿结构 、立意等。比如在给学生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及后面对捕鸟过程的精当的动词描写。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中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结构模仿......这些模仿,为学生写作夯实了基础。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我们细心指导,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第二,以说促写,化言为文。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在写作训练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挂钩,经常从激发其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把书中的事或身边发生的事说给同学听,培养他们的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是先学会说话,后学会识字,进而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相比而言,“说”要比“写”容易。这是因为“说”往往伴随着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表情达意,而“写”却只是借助文字。让学生多说、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方法是:先说后写,写了再改,改后工整地抄下来。例如,针对《我听到的一个故事》这个作文题,我让学生先说,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之后再写、再改,最后写出了较成功的文章。这样,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以说促写。如此发展下去,学生说的能力不但提高了,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快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