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已知”就是“不知己,”“莫之继”就是“莫继之”。“毋吾以也”就是“毋
以吾也”,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毋、莫”等否定词。形式:否定词+代词+动词。即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否定词之后和动词之前。
(2)疑问句宾语前置,其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2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於鄢》)
3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4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敢怨”就是“敢怨谁”,“何谓”就是“谓何”, “安在”就“在安(在哪里)”。最后一个例子很有启发性,“谁”和“天”同是动词“欺”的宾语,但“谁”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上举第一例“谁”就放在助动词“敢”的前面。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吾谁舆为亲?(《庄子·齐物论》)
3噫!微斯人吾谁舆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以”和“舆”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何”和“谁”是疑问代词,都要放在前面。“何以幸教寡人”就是“以何幸教寡人”,“谁舆为亲”就是“舆谁为亲”。“吾谁舆归”就是“吾舆谁归?”的倒装。
3.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两种情况:
(1)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大多有助词“之”放在形容词前坐标志。如: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
(2)名词、名词短语或数词作定语时,要后置。例:
1齐人有(冯谖)者(《冯谖客孟尝君》)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3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以乘韦发,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5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析:1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
2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少年驯养了只蟋蟀。
3铸造了(十二座)铜人。
4先送了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
5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子。
4.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但在古汉语中,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种句式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又有若老人咬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3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崤之战》)
4侯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左忠毅公逸事》)
(2)“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例如:
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掭(以尖草),不出。(《促织》)
3屠惧,投(以骨)。(《狼》)
注:1定语跟中心词是修饰限制的关系。
2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是补充关系。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少数的“谓语前置”现象,即“主谓倒装句”。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论语·子路问政》)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析例1意为“你不聪明的厉害”。“甚矣”在整个句子中作谓语,而“汝之不惠”在整个句子中作主语,所以整个句式成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再例如3中“浣女”、“渔舟”为主语,而“归”和“下”在句中作谓语,即正确意思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只要能理解句意,就不难理解整个句式特点了——谓语前置。
新课改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古文的篇数相对以往教材有所增多,充分体现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古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至今都是难以企及的。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精华。所以学好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语的意项外,学好文言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关键。他对我们熟悉句式结构,理解
句意,了解句读和古人语言习惯,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古文以及相关的文言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刘真福、苏培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6常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3、江奇勇.《史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郭锡良、唐作潘、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古代汉语》(上、中、下),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