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互助学习”教学的思考
“互助学习”教学的思考
来源:互联网 sk012 | 黄小调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互助学习  学生师父  学生徒弟  一对一帮扶  数学教学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互助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初步探究,通过互相帮助,促使学生师父准确、熟练使用知识,增强自信心,加强责任感;学生徒弟加快接受知识的步伐,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班级的学习氛围,促使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

  关键词:互助学习 学生师父 学生徒弟 一对一帮扶 数学教学

  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今天,职业学校数学教学面临多重压力:1、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2、数学知识的单一、枯燥无味,理论性强,不好理解。3、教师的传统“数学八股”式满堂灌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呆板。导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责怪学生不爱学,学生埋怨教师。

  如何能让那些在初中就对数学敬而远之的同学重新回到课堂,重新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数学老师面前的难题,我校数学组教师在长期的探索中认为借用“互助式学习”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优化课堂,可以有效的缓解教与学的矛盾。

  “互助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利用“互助式学习”教学,让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通过集体的智慧,互助学习,达到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汲取营养,促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通过一年的“互助教学式”教学实验,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互助式学习”的感受和认识:

  一、数学互助学习的基本思想

  “互助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互助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加强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互助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我们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教师单一的讲解发问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变学生个体改变为伙伴合作。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达到生命主体的充分发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在互助学习中使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勤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应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即数学互助式学习的基本思想。

  1、师生互动性

  “互助式学习”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学生间的互助

  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师父”,一部分为“学生徒弟”,在师徒活动中,师徒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师徒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互相帮助,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在互助中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勤学,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师生角色的改变

  在互助学习中,师生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互助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互助学习的教学方式

  “互助式学习”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互助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师徒合作活动→测验评价→反馈与补救。互助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明扼要,耗时短而成效显着,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

  5、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

  互助学习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6、引入科技化

  为了提高互助学习的效率,引入大量的社会知识、科技辅助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二、数学互助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数学互助式学习的分组方法一般采用差异性寻找师徒,即师徒间要有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家庭、性格、脾气等差异,使师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寻找师徒时也要兼顾班主任和学生自己的意见。

  通过师徒合作互助学习,学生师父为了教好学生徒弟,就会在听课过程中更投入,通过教徒弟,能更加理解老师的教育思维,这样对知识的理解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而徒弟为了能接受学生师父的知识,就会自主的预习知识,这样人人学习主动,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参与意识增强,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在师徒合作学习中,有效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友谊,下面分4个方面说一下展开过程:

  1.预习时合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就失去对这一科的学习兴趣,一年来,师徒合作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比如在预习中,学生徒弟提出问题,师父如果能够解答,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师父的信心,而不能解答,学生徒弟就会觉得自己学习进步了,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了,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再如,让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个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教其他的同学,学生为了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为了能够回答出其他同学的问题,提高在同学中的地位,就会认真进行预习,查阅资料,相互请教。

  2.讨论中合作,互相激活思维

  在学生充分自学和独立思考后才能进入讨论交流阶段,一般学生就有话可说,互助学习也就成为必然;同时,师徒互助学习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适应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减少被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补充式:由老师指定学生徒弟先发言,学生师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纠正补充、完善,然后一起归纳。(2)辩论式:老师提出问题,如果师徒小组内有不同意见,应让他们积极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同时也要引导师父间的相互辩论。(3)共同探讨式:师徒分工探讨,之后交流共享。(4)组间合作式:师徒二人意见无法统一,组与组之间可以合作,共同讨论,相互补充。多种讨论形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的意识。组与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讨论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大家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发出智慧的火花。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视听技术《视听技术》
《视听技术》创于1993年,是由四川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刊物,追踪视听潮流,评价视听新品,传播视听文化,服务视听爱家,横跨技术与艺术两个领域,涉及家庭视听活动的一切方面,适...
中国城市金融《中国城市金融》
《中国城市金融》主要通过财经资讯、工行要闻、财经时评、专题报道、特别策划、经营管理、金融广角、海外视界、银苑说法、同业透视、行业追踪、大众理财、资本...
新城乡《新城乡》
《新城乡》杂志,于201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734/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悦读、IN生活...
中国穆斯林《中国穆斯林》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国穆斯林》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59313082,地址:北京宣...
国际心血管病《国际心血管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于196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95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短篇论...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34/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