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包括应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注重实验课程教学的学科,过多的理论教学只能束缚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然而目前的很多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实验课程有所忽视,本文重点探索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教学质量;新课改
目前,在国内的很多高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至于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索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传授应用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同时,在课堂上,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以及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二、有效整合、加工编辑教材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不应该是单纯地教材讲解,而是应该以教材为中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整合和加工。新教材中增设很多栏目,这些内容尽管丰富多彩,但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筛选。如此一来,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教学编写意图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教材中重点的表达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三、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任务,科学探究能力则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能力。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非常关键的。
(一) 探究式教学法的目标要求
探究性学习是为了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借助对“好奇”事物的探究,分析,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传递给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探寻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 探究式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教师借助一些新颖、实用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好奇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实验验证,并在得出结论后请学生们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当学生存在疑问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来,并引导其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一定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本身缺乏合理性,就直接否定。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不科学性,如此,学生便会明白自己的问题存在什么地方,亦是知道应该如何纠正问题。
四、借助模型构建知识
生物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高中生来讲,抽象思维具体化并不容易。如果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建构模型,则会容易的多。
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其课程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部分有如下内容:“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模型”等是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下的标准之一。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的首次。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认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并产生疑惑的一些事情,这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困惑、焦虑,并非常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产生的开始状态,只有产生问题,才会产生探究的意愿,才会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才能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法。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诚然如此,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都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研究,并最终获得突破的, 如:植物光周期现象的阐明、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在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答,而忽视指导与培养学生的问,学生根本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提出疑问,只是被动地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越学越不问, 越不善问, 越不敢问。鉴于此,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一个好的生物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科学真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适时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设疑。其次,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适时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或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来充当问题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层次、多侧面的对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勇敢提出问题,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最后在问题的发现、探究中牢牢掌握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 苏迎迎.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 张福利.建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链”架构[D].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 陈超.新课改下构建高效和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D]. 河南大学 2012
[4] 卓承旭.基于项目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5] 颜丽萍.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