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5看出男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这与杨美荣等[7]和萧文泽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性别角色要求所致,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和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增大使男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心理压力也更大,挫折和消极事件等情绪体验通常比女性要多。同时在感情表达上,男生通常采用自我封闭的心态来对待,不愿与他人倾诉交流,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积蓄,造成内心的苦闷,而女生在遇到情感问题时通常寻求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助,从而能及时的释放压抑和痛苦等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故抑郁水平较男生要低。
抑郁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时间的抑郁会使大学生出现诸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注意涣散、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过低、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抑郁症状。青年时期是性格塑造,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若罹患抑郁,易削弱其社会功能,导致药物滥用、学习困难、自杀等不良后果[9],诸多研究发现自杀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10-11],因此相关部门应警惕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3.3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自我认知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减少抑郁的发生,而低自我认知能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等负性情绪,导致抑郁的发生。据调查,抑郁情绪大学生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持否定的评价),较非抑郁情绪者有更多抑郁的歪曲的认知,即在遇到人际关系与自我成就有关的问题时,常常偏激而又消极,容易引发抑郁情绪[12]。研究发现纠正抑郁症患者错误认知之后,可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恢复[13],可见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自我、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对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
3.4应对措施
3.4.1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改变个人心理和自我封闭的习惯,学会积极的乐纳自己,欣然的接受自己,不苛求完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增强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在交流与合作中正确认识自己,同时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在比较中纠正认知偏差。
3.4.2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良好的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为修养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辅导及时纠正错误的认知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采取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抑郁的发生。
3.4.3对已出现抑郁情况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当运动,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提高应对能力以及相应的临床治疗等方法来减轻或是消除抑郁情绪,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92 页
[2]顾春华 大学生“自我论”新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4,8(2):68
[3]Wong E H,Wiest D J.Adolescent depression:links to academic cop-ing and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J].Education,1999(119):668-673.
[4]陈琳琳 广州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9,l7(2):141-143
[5]钟淑芳,涂文军,史小东等.公安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82-1384
[6]Gilman SE,Kawachi I,Fitzmaurice GM ,et al. Family disruption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adult depression [J]. Am J Psychiatry ,2003,160(5):939-946.
[7]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8
[8] 萧文泽,周辉,夏阳等.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5(15):647-649
[9] Lynch FL,Clarke GN.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 J Prev Med,2006 ,31(6):143-151.
[10] 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et al.Risk factor for suicide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J].Lancet,2002,360(9347):1728-1736.
[11] 宋雪佳,王丽敏,隋虹,等.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应激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16(4):357-358
[12] 魏 熙 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49
[13] 马闯胜,马玲,闫翌君. 认知治疗对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