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自我认知时,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处处在为自己辩解,干扰自我认识。而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自我防御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过低评价自己或过高评价自己,常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甚至产生心理问题[2]。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3]。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其日常的行为和生活积极性,严重者还将导致自杀。诸多研究发现,抑郁也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和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程度的关系,为抑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
1.2 研究工具
1.2.1自我认知能力的评定 采用郭晓博编制的自我认知能力测试问卷进行施测 ,该问卷共包括15个项目,采用3点计分,每个项目有3个选项,每个选项有各自对应的分值,测试总分分为三个认知程度,总得分在36-45分之间为高自我认知,26-35分之间为中度自我认知,15-25分之间为低自我认知,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重测信度为0.87。
1.2.2抑郁的评定 采用 W. K. William 于 1965 年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施测[4],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 1-4级评分,20 个项目评分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 后,取其整数部分作为标准分,标准分在 50 分以下为无抑郁;50-59 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 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总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
1.3 统计分析 所有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
共收回295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34名,女生145名;本科生181名,专科生98名;大一学生93人,大二学生97人,大三学生89人。
2.2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
从表1得出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水平来看处于中等水平(35.24±2.91)。从表2 得出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无差别。
表1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自我认知程度
得分范围
人数 (%)
高度
15-25
143(51.3%)
中度
26-35
134(48.0%
低度
26-35
2 (0.7%)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比较
低自我认知(例数)
中度自我认知(例数)
高自我认知(例数)
合计
大一
1
49
43
93
大二
0
47
50
97
大三
1
38
50
89
合计
2
134
143
279
注:P>0.05
2.3 大学生抑郁的基本情况
从表3、4、5看出有26.2%的学生属于轻度抑郁,8.2%属于中、重度抑郁;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有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抑郁。
表3大学生抑郁得分情况
抑郁程度
得分范围
人数(%)
无抑郁
50分以下
183(65.6%)
轻度抑郁
50-59
73(26.2%)
中度抑郁
60-69
20(7.2%)
重度抑郁
70分以上
3(1.1%)
表4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的比较
无抑郁(例数)
轻度抑郁(例数)
中重度抑郁(例数)
合计
大一
57
27
9
93
大二
65
23
9
97
大三
61
23
5
89
合计
183
73
23
279
注:P<0.01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的差异比较(x-±s)
男(n=134)
女(n=145)
t
抑郁
47.73 ±9.17
45.25 ±7.83
2.4349
注: P<0.05
2.4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直线相关的分析方法,以自我认知能力为自变量(x),抑郁得分为依变量(y),其相关系数为r=-0.2241,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
3.讨论
3.1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水平来看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且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受年级的影响。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模糊,自我评价过高或是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我认知和调控能力差,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生活单一,涉世不深,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追求与安逸的冲突导致的。
自我认知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自我认知者能够准确、细致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低自我认知者通常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或是过低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容易导致自卑、失望、痛苦甚至嫉妒和报复的心理;而过高的评价自己,会使大学生忽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命清高,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迷失前进的方向,阻碍大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上两种认知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灵闭锁、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2大学生抑郁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表3得出有34.4%的大学生存在抑郁,这一研究结果与钟淑芳等[5]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结果基本一致,且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0.01)(见表4),可见抑郁情绪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主观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原因。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生活目标不明确,消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受挫,对自我认识不足以及性格内向等主观原因使大学生心情低落,对生活悲观失望,容易发生抑郁;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破裂等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大学生趋于采用消极闭锁和敏感的心理方式面对现实,容易出现对外界的疏远、抵触,导致抑郁。Gilman等[6]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