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流动儿童的小学后教育应受到重视 ——基于对上海市育苗小学筹办者的访谈
流动儿童的小学后教育应受到重视 ——基于对上海市育苗小学筹办者的访谈
来源:互联网 sk001 | 楚海莲,周谊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农民工子弟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初中免费教育;流动儿童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目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已基本纳入免费教育范围。但是他们的小学后教育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上海一位农民工子弟学校筹办人的采访,认识到现阶段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价值,提出教育免费政策应该真正的面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初中教育阶段。笔者呼吁允许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有效管理之下承办初中阶段的教育。

  关键词:农民工子弟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初中免费教育;流动儿童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情况一直备受关注。作者通过对上海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资人访谈后,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但是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窘境。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现实意义

  到目前为止,农民工子弟学校依然是流动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城市公办学校办学力量不足的有效补充,它们不仅承担着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要比城市里的公办学校更多地扮演看管孩子的临时父母角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是流动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据最新数据统计,上海市外来务工人数超过300万,因此跟随父母进城后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城市必须要面对的紧要问题。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在户籍与学籍捆绑制度限制下,这些流动儿童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是很难的。“虽然现在政策上要求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不再缴纳借读费,但是因为公办学校首先要保证本地儿童的入学,其实能够接纳的农民工女数量有限,这是个无奈的现实。而进私立学校读书也不是农民工能够承担得起的。”所以相对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这些流动儿童无奈的选择。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是城市公办学校办学力量不足的有效补充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工资水平、生活条件等限制,多生活在城市郊区。以上海为例,农民工在城郊结合部和郊区集镇积聚趋势非常明显,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80%以上集中在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又面临着本地区农民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区人口导入的压力。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原本以户籍为限制,公建配套制度也不健全,再加上近几年来人口的大量导入,造成原有的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相当部分学校的班级人数长期超准。在这些地区,公办学校无法全部接纳所有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农民工子女学校仍是接纳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的途径之一。[1]“这些学生大都是安徽省,河南省等地来的打工人员的孩子。”“因为我们学校的生源主要是针对长期待在上海的外来人员,稍微有些条件的家庭,他们还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留在上海念书的,”“像在浦东,更远的南汇,还有闵行这些偏远地带,农民工子弟又多,公办学校又少,再加上进入公办学校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所以在这些地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特别多。”

  (三)农民工子弟学校承担着临时父母的角色

  按照上海的有关规定,农民工子弟学校允许办小学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就笔者采访的闵行区育苗小学,有学前班3个(不分大、中、小班)。“我们开办学前班,也是考虑到孩子的启蒙教育和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工作特殊情况。这样,家长出去上班,孩子们有了专门的照料,不用担心他们发生意外,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前班很受欢迎的。”另外,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较长,所以他们的孩子如果跟城市孩子一样的作息,那么他们有很多时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对处于6到12岁的孩子还是比较危险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是从事服务行业,整天早出晚归,所以就要早点送孩子上学,我们学校早上7点20就开始上晨读,也是为了适应这些家长的时间。而有些家长呢,又下班很晚,所以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下班后还要辅导这些孩子学习,以免孩子们无人照管发生意外。”

  这些学校虽然与城市里的公办学校相比,在“软”、“硬”件方面都有所欠缺,但是与很多农村的公办小学相比,依然有学习大环境的优越、知识广度的开拓、社会更多的关怀等方面更多的优势,这也是城市里农民工子弟学校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学后教育,他们该走向何方?

  农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小学基础教育问题,但是,经采访笔者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只限于承办小学及学前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初中教育问题,根据有关政策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无权承办。“很可惜的是,上海到目前还不允许我们办初中。”“其实,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来上海读书就是想找一个更好一点的受教育环境,哪怕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也要比老家农村学校的条件要好。但是,现在上海的政策是不允许我们办初中阶段。在小学结束后,这些孩子正是十一、二岁的年龄,到那个时候他们要么回老家念初中,要么就跟在爸妈身边无所事事。回老家吧,都是家里老人照顾,总是有不周到的地方,孩子又处于叛逆期,不容易管教;留在上海吧,他们整天没事干,父母白天要上班,孩子就会没人管了。没人管没事干,就会很容易发生问题,其实这对上海的长远发展也不利。”这些家长已经把上海当作第二故乡,城市生活的优越及便利性让他们不在愿意回老家生活,“育苗小学的孩子家长主要是从事服务行业,长期待在上海,有些甚至已经是第三代待在上海的,他们大部分已经习惯上海的生活,不愿回乡。”他们的孩子也早晚要在上海工作,这一代人的成长注定将要成为上海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教育也关乎到上海未来的市民素质问题。因而流动儿童的小学后教育和中学后教育问题依然亟需大家的关注。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在学生升入初中的阶段。我国心理学家张大均指出,初中生的品德处于初步形成但尚不稳定的动荡阶段,这也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易变性,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很容易被情境诱因直接诱发的欲望所驱使。然而在这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工作的不稳定且自身教育水平有限,而不能给以这些学生适当的指导和约束。[2]以台湾统计的1999年1373起抢劫犯罪嫌疑犯为例,其中58.3%的属于初中教育程度的。[3]占所有抢劫犯人数的一半还多。因此,这些流动儿童的中学阶段的教育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即使是在条件比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也可以起到使青少年身心稳定发展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对外界各种诱发因素的抵抗能力。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流动儿童如果不能获得公平教育,将制约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城市外来移民社会地位的变动是通过代际流动来实现的,即可以随着第二代、第三代的不断努力达到城市的一般水平,从而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的发展,逐渐实现城市化。因而,让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将来留在城市工作还是返回农村创业,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提高进城农民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社会基本生存所需的劳动技能,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转变其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长期而稳定地减少农业人口,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优品《优品》
并非《优品》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优品》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718/G0,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中国储运《中国储运》
《中国储运》杂志,于199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204/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金融、贸易...
中华传奇《中华传奇》
《中华传奇》杂志创刊于1984年,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华楚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和湖北省荆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绝对的平民文学,大俗大雅,揭开伟人神秘面...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中国科学》(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月刊,创刊于1950年,邮发代码:80-201,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 《中国科学》任...
饲料广角《饲料广角》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饲料广角》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2161773,地址:北京市丰...
国际援助《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杂志,于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152/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本期人物、...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