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过程,并对职业教育制度发展脉络做出同质化与异质性分析,以期对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有更清晰的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制度;变迁
一、职业教育制度的习俗期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但是并没有形成正式的职业教育制度,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制度制度只是一种非正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有的甚至只是不完整的习俗。人类出现后,为了生存就必须从事其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们只能采取群居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们共同从事生产劳动,产品也为大家所共享。当时的生产劳动也只能是打猎捕鱼以及采集野生果实等及其简单的生产劳动。但是,即便这种简单的劳动,也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下一代人为了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就必须向长辈们学习,逐渐养成当时社会所需的价值观念,掌握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一种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技术等在世代间相继传递的活动。这种生产劳动经验、技术、态度等得传递活动就是早期的职业教育的雏形。
除了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之外,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延续的一个基本活动。而且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一种保证人类自身种族延续的活动,不这样,人类社会就无法持续地延续下去。这种活动同时又是将新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必要的生活本领和能力的人的活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一方面要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另一方面基本上必须以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的传授即教育为条件。所以,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也是教育的过程,其中也包含着最基本的职业教育内容。[①]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起源于人类社会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习俗期的职业教育是为了生存而传授的基本的技能知识。
二、职业教育制度演进路线的同质化分析
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劳动剩余产品,进而又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了社会分工。教育也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在封建社会,职业教育主要是手工业或者商人兴办的行会教育,而且后来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是这种教育还是停留在师傅教育徒弟的水平。因此,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整个古代社会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正规的职业教育制度。
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使用机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标志着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欧洲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②]工业革命以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便得到了广泛认可,职业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那种在生产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在生产活动之外的集中培训的现代方式,也就是现代学校的职业教育,正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效率,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发展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职业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职业教育制度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英国于1889年颁布了《技术教育法》,强调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法国于1919年颁布了有“技术教育宪章”之称的《阿斯帝埃法》,该法案规定了由国家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同年,德国制定了《魏玛宪法》,将职业教育列入义务教育的范围。日本于1894年颁布了《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1899年又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强调国家辅助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整改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使之更加合理。美国国会于1862年,通过了美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莫雷尔法案》,详细规定了由联邦政府辅助职业教育的兴办等事项。1917年又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专款资助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这个阶段各国都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制度在初步建立后得以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产业机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生产日益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于是,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受“现代化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人们愈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部分,获得了很大的发展。7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困惑时期,发展缓慢并且其间困难重重,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有的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进入80年代后,“教育收益分析理论”在此挽回了人们发展职业教育的心。各国开始关注并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出现。进入90年代后,世界银行发表了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从此,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而且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逐渐从学校本位转向企业本位,随后出现了学校和企业综合办学的模式。如今,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经多样化、多元化、综合化,职业教育继续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及其制度的发展也出现了多样化,但是向前、向更高更完善的层次发展的趋势是一样的。
三、职业教育制度演进路线的异质化分析
职业教育制度的演进的路线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苏联的综合教育模式等等,[③]根据本国国情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职教模式,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职教文化。这些职业教育制度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当今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重要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