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来源:互联网 sk002 | 吴德刚 赵利平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实验教学;改革;应用人才;培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验室硬件配备、师资力量、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方法五个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应用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1]。实验过程是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如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高校尤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现状,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设备投入、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验考核方法等五大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给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 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其软、硬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突出的是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本就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停留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只占较少的比列,创新性实验则更少[3]。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这样的实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思考、没有创新和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设计、综合型实验项目不仅数量少,而且内容偏于简单,根本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热情,所以很难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开始做实验前,老师对所做实验内容、原理甚至实验步骤都会进行详细的讲解,甚至进行示范操作[4]。因此学生一般都会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讲解和要求,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步骤单纯地去重复,并一味的想法将实验结果向教材中的结论靠拢。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明显处于被动,不仅打击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三)实验硬件配备不足

  一直以来,很多人只是把实验教学当做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致使实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因此大多数高校的实验条件较差,其软、硬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虽然高校的实验室也在扩建,但其建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学生的扩招速度,致使实验设备的数量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况且大多数实验设备只能用于常规理论实验教学。实验形式大多不开放,仅用于课堂实验教学,基本不会在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5]。这样即使一部分学生有创新想法,也会因为实验条件不允许而取消实践,这不仅大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实验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实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转,主要是依靠专业实验教师来完成。但是,目前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教师对实验室工作有偏见,不愿从事实验室工作。加上其它各种外界因素,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高校解决人事难题的收留阵地,致使一些不懂得实验室建设和工作的人员充当了实验室的正规编制,因此,当前高校实验室教师队伍中呈现出一种学历、职称结构极不合理的现象。此外,实验教师的进修机会普遍偏少、待遇普遍偏低也是造成实验室成为学校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教师队伍,完全靠理论教师充当实践教学的角色。

  (五)实验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只是把实验教学当做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不对实验教学单独进行考核,最多仅仅作为课程考核的一小部分,通常都是将实验报告或实际操作过程做为实验教学的考核依据,对学生实践的综合、创新能力很难做到全面考察。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激励学生的潜力,导致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抄写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考核方法根本就无法激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构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强、应用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实验教学。

  (一)优化组合,独立开设实验课

  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虽然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很难使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根本不能使实验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根据专业不同,对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统一分类、整合优化,使其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即创设独立设课的新颖实验教学模式。

  独立设课的新颖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开设课程的各自特点,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教学方式等三大方面进行优化调整。根据专业培养的方向,开设的实验项目可分为必做、选做两类。根据由基础到应用的要求,必做部分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

  根据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独立设课的实验,配有多项实验项目,它不仅涵盖了基础型类、综合类、还专门设置了设计类、创新类实验项目。实验教师,根据专业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实验项目,安排出基础类、综合类、设计类实验项目所占的份额,也可根据需要,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培养不同方向的需要。

  如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其实包括了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其实验就可以独立开课,实验内容包括常用仪器操作、不同章节的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实行独立的学分,独立的开课时间,独立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通过独立开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创新为导向的新颖教学模式。

  1.针对基础类实验,可以选用一种课外预习、课内实验、课外完成实验报告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验方式。针对综合类、设计类实验,可以选用一种实验教师课外答疑、课内指导,学生课外查新、课内外设计与仿真、课内外制作与调试的课内外师生互动的实验方式。此外,还将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帮助查阅最新中英文献,利用专家讲座、学术论文竞赛和优秀成果展览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初稿,师生共同改进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测试,最终完成实验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仪器仪表用户《仪器仪表用户》
《仪器仪表用户》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334/T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实...
启蒙(0-3岁)《启蒙(0-3岁)》
《启蒙》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046/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小巧手、五色笔...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主办。是专门面向全国粮油仓储保管、防化、质检和管理人员的科技刊物,是全国公...
广西审计《广西审计》
《广西审计》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和广西审计学会主办的审计专业刊物。旨在宣传审计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经验,开展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研究,为稳定经济和深化...
功能材料《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杂志,于197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0-1099/T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特约专栏、...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于201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390/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