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缺失的原因,介绍了提高观赏园艺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并结合园林艺术课教学,探讨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大学生;园林艺术;教学
中国图分类号G424.4;G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它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1]。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走二者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道路。
《园林艺术》课是观赏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学生主要来自于理工类的高考生。《园林艺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为创作高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奠定基础。结合《园林艺术》课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 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缺失和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
人文缺失即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尊重和反思,是对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精神[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学生的入学率不断升高,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缺失较为严重。据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有26%曾有过自杀的想法。2008一年中,就教育部直属高国高校就有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导致如此后果的原因较多,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当代大学生人格不全,人文素质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缺失和人文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重科技轻文化的教育思想
我国高考制度中,由于文理分开招生,在中学阶段理科学生重理轻文现象就较为普遍,导致大多数理工科类的大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较差[3]。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重视学习科学和技术,而忽视社会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容易导致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缺失的后果。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为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资助(校教字[2007]11号)。
作者简介:杨清平,1963年出生,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艺及园林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电话:18986493836 邮箱:yangqingping9@126.com
1.2 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么建设,拜金主义泛滥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加上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静心学习,花很多时间去兼职,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1.3 教学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理工类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也较少。如在我校观赏园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大学生德育》课外,没有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而且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方法较落后,仅仅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等,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非常不利。
2 提高观赏园艺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2.1人文素质是观赏园艺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1]。现代人才质量观认为,现代人才不仅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道德和高度的人文修养。创造一部园林艺术作品不仅仅需要设计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文艺术修养,所以观赏园艺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和人文艺术修养。
2.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有顺序地想与思考。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和概括认识,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规律[3]。所以,思维即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一种高级而理性的认识活动。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于观赏园艺的学生进行园林作品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园林艺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3]。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与其他思维有关,如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3]。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4]。
所谓形象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是一种通过形象来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3]。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不一定是直观的,但一定是具体的,如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思维进行的。本人在《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曾给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宋朝时,有一家画院曾用“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来考应试的画师。他们到底是怎样画的呢?
大部分画师都是首先把酒店画在了宣纸的中央,然后再在酒店的周围陪衬上竹林、河、桥等景物。唯独当时的大画家李唐,别出心裁,他没有正面取酒店,而是把“竹锁”之意推上了画面:一座小桥,桥边是茂密的竹林,竹林高处挑着一面旗子,旗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酒”字。由于李唐把酒家“锁”在竹林深处的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至,结果他得了第一名。
李唐就是发挥了其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才取得成功的。园林作品的设计需要应用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创新设计,防止模仿和抄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