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的关键在于把思考的权力、自主的权力、想象的权力和体验成功的权力还给学生。
关键词:作文 权力 学生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把本应属于学生的写作权力剥夺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把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
一、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初中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了。老师们通常只是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像一篇文章就满意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开头结尾过渡等行文格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修辞手段,包括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但我们却忽视了写作的“神”,学生们没话可说,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敢思考。因为老师们早已把学生的思想掏空,然后塞进去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一些东西。偶尔有学生说一些真实的想法,我们也会因为它不符合传统的观念,而被视为“负面的东西”遭到指责。比如有一位学生写他的父亲总是教育他要这样那样,他很反感,甚至顶撞,老师认为他不懂事,应该感恩才对,就给了他不及格。其实父母过多的重复教育的确会引起子女的反感,学生的这种情感是很真实很正常的,为什么老师一定要他们说违心的话呢?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从头到尾充斥着假话套话虚伪的话。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许多来自本身和外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中学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允许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不要怕其出格甚至叛逆,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让学生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中人生中的种种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社会,用真思想真感情取代纯形式、纯技巧的操练,学生才会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二、把自主的权力还给学生
很多老师总是强调要学生学习课文(通常是那些基本篇目)的写作方法,其实有很多所谓基本篇目的文章是大家笔法,并不适合初中学生去自读、去模仿的,反不如那些非基本篇目的课文、自读课文上的作品和没有选入课本的作品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把自主阅读的权力和借鉴、模仿的权力还给学生。我们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即语文”,为什么一定要把学生圈在教室里,困在书本中?不妨设计设计,多布置一些课堂之外、课本之外的作业,一学期少上几节室内课,让学生走向田野、工厂、商场、街头,多几次社会调查活动、联谊活动、野营活动、读书活动,去参加一些公益事业,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所得要比整天被限在教室里死读书要多得多。
能写出好作文的同学,大多是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且善于将他人的东西化归为自己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主模仿,鼓励他们多看一些适宜的电视栏目,多读几本《读者》、《余秋雨散文》,甚至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从大家美文中窥探路径,“取法乎上而得其中”,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学生自然就能成为一个小小的高手了。
此外,作文训练的设计也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命题、立意、选材、文体等等都交给学生处理;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说自己心里的话,在体裁方面,记叙文、叙事散文、书信、日记、议论文等,甚至于随感、杂文,任君选择,尽可各展所长,“百花齐放”。当然,固定文体的训练还是必须正常进行的,因为这种“限定文体”的训练正是“文体不限”的基础。
三、把想象、创造的权力还给学生
学生怕写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要求太严格:必须写实。比如这样的作文训练:“写一件你所亲身经历的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事”。小孩子如何理解“新时代”、“新风尚”?恐怕成人也难界定哪件事既是“新时代”又是“新风尚”,更何况还要求学生必须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地跑,他能经历那么多“新风尚”吗?情急之下,只有 “抄”和“编”两条路可走。这样的作文训练过份强调“写实”,教孩子说假话,难说有什么思想教育意义,更难说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有“要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做到内容具体”,并没有“写实”的要求。今天学生的生活大多是比较单一的,他们在作文中常常来点引用他人、虚构想象、夸张创造,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要求学生写生活,写真写实,固然是对的,但对于事实,不应作狭隘的理解。学生的作文内容只要符合事实的可能,就应该认可。作文中的虚构,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说谎(事实上生活中有时也必须有“善良的谎言”),它往往是学生已有的融合。一个学生能把昨天的事写成今天的,把两人的事写成一个人的,把你的事写成我的事,把有可能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事写成已经发生的事(小说家通常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段),这个生发、迁移、组合,不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反映吗?
可惜我们的老师从来不教学生“组合”,不是把“组合”当作“创造、创新”训练的起点、捷径,反而把“组合”当作“抄袭、造假”。
所以我们当今作文改革的重点应该从读书、引用、创造,并带点研究的方式开始,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写“自己的见闻、记实作文、读书笔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然包括将所读文章、书籍中的内容,片段式的引人自己的文章之中,也就是允许联想、想象和创造。这其中的“见闻”、“纪实”、“笔记”的真正内涵,语文教师必须全面考虑。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收集、处理信息、阅读几百万字的课外读物与写作的关系? 怎样把所读的文章、书籍的有关内容巧妙的引入到要写的文章中去? 这就是要求教师给全体学生讲清“组合质变”,讲清作文中快乐组合的方法。
四、把体验成功的权力还给学生
在作文的批阅中,常常见到老师们一种不正确的心态——“半信半疑、求全责备”。看到一篇好作文,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你写的吗?搞不好是抄的哪儿的吧?或者,文章好是好,但这儿这儿,还有不少问题,那儿那儿,还有若干破绽,所以还不能给你高分。这些做法剥夺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极大损害了学生前行的信心。且不说有些指责本身就反映了某些老师观念陈旧,即使学生作文中真的存在某些瑕疵,我们也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作文中存在一些缺点,是初学写作者必然经历的过程,他会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成熟。对学生作文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但必须准确把握它在整篇作文中所占的比重,千万不能“以一眚掩大德”,更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我们面对的是初中生,十二岁到十五、六岁的孩子,能写出一篇称得上“好”的作文已经很难得了,我们干吗还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