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学习贵在坚持,有韧性,有恒心。“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习如掘井,要有踏踏实实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孟子反对半途而废,激发积极进取精神。这也算是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一种风范吧,时至今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四)严格要求。
真正的原则不能打折、不可移易。孟子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即“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 的人便跟着他做。”
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如果做到了这一步,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问题在于,这种启发式教育,要求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五)虚心请教
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必备的一种美德。虚心求教要有谦恭、诚敬的态度。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师”。
孟子不赞成五种请教的方法,即“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 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友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交友是“友其德也”,不能够掺杂长、贵、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了。同样,求教于他人,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回答。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作为教师,博学多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作为学生求知、积累知识,必须善于虚心向学生、老师请教,善于合作,善于交流,不断丰富自己。
(六)善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彻的学习法,要求学习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不知有过多少美妙赞誉,的确,书是人类求知的重要载体,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是从,轻则使人成为书呆子,重则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子弟,贻害无穷。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时代,则恐怕还是可贵的创新理念。现在终于有人说:“不唯书,不唯上。”也仅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翻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现在,我们也应该善于从客观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创造性地把知识用于实践中,拓展思维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
孟子还认为“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简单说,能工巧匠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创新、感悟。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熟能生巧”,都离不开各人的体悟。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七)提高自己。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我们常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一位教师,必然谬知流传,误人子弟。作为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随着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不断充实自己。
(八)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读书、求知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心不在焉,则一无所获。孟子举了一个学下棋的例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去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个事例通过学习下棋的正反表现告诉我们求知要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