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提升人的道德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重视教育对人的培养功能,儒家尤其如此。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人,创立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教育方面继承并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一系列新观点。
首先,孟子回答了人为什么需要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育是固守人性向善本性的根本方法。孟子创立了性善学说,他认为人性本善,善是人先天固有的,是人之共性,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是人的行为往往会发生变化,由于后天外部环境的影响,人们善的行为可能会向恶的行为方向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人性本身发生变化,而主要是后天外在的环境造成的。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明确指出外部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但这种恶的行为,不会影响人性善的本质。要想避免或抵制恶的行为,保持善的本性,则必须通过教育来完成。
第二,教育是使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手段。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有素质、有理性的高级动物。而人的道德、素质、理性是通过教育培养的。孟子谈到人与禽兽的区别时,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人仅仅满足于衣食丰裕、安居乐业,而缺乏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教化功能。由此说明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由此看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即今天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规定了教育的内容。
孟子的教育内容侧重伦理教育,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里的提到的人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教育。五伦包含了家庭和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为人处世原则,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人们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守其位,循其序,慎其行。孟子借用夏商周时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的事实劝导当时的国君推行仁政就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强调了以人伦道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关于教育方法,孟子认为“教亦多术 ”,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意思是指“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
朱熹曾经逐一列举了孔子、孟子用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运用,比如说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就是“答问者”。至于“私淑艾者”,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实,孟子自己认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离娄下》里,他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释。
虽然孟子在这里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仅仅是一种列举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如果不是从理论方面作系统的要求,而是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把它们引入教学实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广与应用价值的。
另外,孟子还谈到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孟子认为“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愧而自醒、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从反面鞭策、刺激从而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阐述了教学态度和许多教育原则。
(一)视教为乐
孟子谈君子三乐,其中“一乐”即涉及到教育。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一乐”为家庭平安,“二乐”为内心坦然,当然,作为教师,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这是教师可以独自享受的人生之乐。所谓桃李满天下说的就是教师的成功与自豪,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我们由衷高兴,同时激起我们敬业和奉献的情感。
(二)立志高远,循序渐进
无论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和将来的发展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孟子比较形象地论述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 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 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含义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跟他谈论小河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便难以跟他谈论大的道理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的光辉,即使细小缝隙也一定要照到;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是不会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孟子这段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础要扎实, 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与“日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有同样的道理。“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怎能不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呢?
总起来说,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绝妙论述,深富哲理,值得我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