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儿童成人化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本文全面指出了儿童成人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深度剖析了其形成的种种原因,更对正确对待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 成人化 原因 建议
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1982)一书中指出儿童出现了成人化趋势,并断言童年正在消逝。20多年后,儿童成人化现象在中国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
儿童成人化的内涵所谓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接触的较多,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关系到幼儿未来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点,所以笔者对儿童成人化现象做了深入地观察。
二、儿童成人化的主要表现1、儿童语言成人化
由于儿童词汇量、讲述逻辑性发展的限制,儿童的语言表达常常主题不突出,甚至离题很远,层次和顺序不清楚,事物之间关系混乱,使别人无法了解其谈话内容。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童言无忌”来形容儿童讲话时的天真烂漫。可是,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儿童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满嘴都是大人话。例如:一个简单的问题,孩子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成人思维的回答,这种与儿童年纪不相仿的“老练”,却常常博得众人的欢声笑语。
2、儿童行为成人化
在孩童时期,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为人处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风格、习惯,他们对是非曲直并没有清晰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基本上是完全的模仿。儿童的有些成人化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些成人化行为则是令人担忧的,例如,有资料显示:很多儿童开始迷恋上网,他们会用QQ聊天、喜欢玩网络游戏,甚至比许多成人更加精通电脑。
3、儿童心理成人化
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往往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很难真正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导致儿童情感难以延伸至其他人和物,行动缺乏意志力和意义性,往往不顾其产生的社会性后果。但是,现在很多儿童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早早地成为了家长和老师的“贴心小棉袄”,学会察言观色,知道怎样去配合成人的心意做事。
4、儿童穿着成人化
随着儿童成人化的发展,从幼儿阶段开始,孩子的穿着打扮就显示出了明显的社会性。我们经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哈韩”、“哈日”也同样成为了他们的时尚坐标;走进童装店,我们会发现有的童装款式“前端”得往往令成人都感到“吃不消”:牛仔裤腰前配条铁链子,膝盖处磨个破洞,T恤上装饰着满满的亮片,有的甚至印着海盗、骷髅等象征恐怖的图案,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孩子打扮得时尚前卫。
5、儿童消费成人化
儿童消费心理具有好奇心强、稳定性差、好模仿等特点。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调节和支配,表现出消费成人化的倾向。现如今儿童的消费成人化现象十分常见:过生日在饭店摆宴席请朋友吃饭;朋友过生日带上昂贵的生日礼物,认为便宜的礼物拿不出手;现在到影楼拍写真的儿童很多,照片上的孩子一个个浓妆艳抹,摆出颇具明星风范的姿势。看着那些仅仅几岁的孩子就像大人一样化妆、拍照,不免让人觉得有些不协调。
以上的种种儿童成人化的表现在我们生活周围可能已经经常上演。
三、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原因分析1、大众媒体的误导
在现代社会里,传媒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儿童身处这个空前发达的传媒社会,受其影响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传媒所传播的成人世界的各种信息大量地充斥着幼儿的视觉、听觉,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幼儿从小就被迫懵懵懂懂地看着成人的影视剧,鹦鹉学舌地唱着成人的流行歌曲。铺天盖地的成人世界的繁杂信息让幼儿无处可逃,这些信息所承载的成人行为方式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幼儿将其所习得的经验再迁移至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与该年龄段不相符的言行举止。如果说传媒所传播的成人世界的信息,对幼儿生活的潜在影响是无心之过的话,那么,传媒所推出的各种模仿成人的“儿童秀”节目,包括过度包装、宣扬各种童星,则让儿童过早成人化现象堂而皇之地变相“合理化”,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2、传统儿童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长期被视为“小大人”,从属于成人,缺少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刘晓东教授曾明确指出:“传统儿童观基本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作工具,而没有看到儿童自身也应当作目的……儿童只能从属于成人,围绕成人运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显然,在这种传统儿童观支配下的幼儿教育,只能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以成人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来规约幼儿,自然就会导致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过早地告别其应享受的童年生活,而被迫提前进入成人的世界。持有这种传统儿童观的成人,应深省、转变思想。
3、家长错误的成长观
在独生子女时代和竞争社会的这一特定背景下,再加之一些诸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似是而非的教育口号的大肆宣扬,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成长观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烙上了急功近利的印记。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而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尽早“懂事”,认为让孩子早点成熟(指心理方面),就能领先别人一步,就能赢得一定的优势。在这种成长观下,童真、童趣未能得到家长的赞赏与珍惜,能赢得家长大加表扬与鼓励的则是幼儿的一些成人化行为。这种错误的成长观只会误导孩子,希望广大家长及时自我反思,纠正错误。
4、幼儿园缺失的使命感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向下扎根”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担负着教育好孩子和服务好家长的双重使命。幼儿园教育的这一定位明确地要求广大幼教工作者,不仅要甘于默默无闻地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根基而作奉献,而且还应以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担负起向广大家长传播科学育儿思想的使命。在当今时代,幼儿园教育要服务好家长这一使命,已不仅仅是简单地解放家长的劳动力,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应该是,幼儿园应通过一些有效途径、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积极做好家长科学育儿的普及工作,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然而在当前幼教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以家长利益与需要为唯命是从的倾向,过分迎合家长的口味,则势必会影响幼儿园教育的正常、健康的发展方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