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学女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群体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从而会导致中学女教师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教育变革的加速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等使中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新的变化。研究中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疏导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关键词]中学女教师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急速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给中学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相当积极、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能够左右或改变其他因素,教师在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是教师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女性的特点又决定了女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特别的群体。许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在职业和生活双重压力下的中学女教师的心理状况每况愈下,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及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研究解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于提高她们的生命质量,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桐乡卫校女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28 份,回收128 份,回收率为100 %,有效问卷128 份,有效率为100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中学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女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突出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焦虑性和偏执性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女教师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中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1.职业压力导致中学女教师负担过重
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据调查,有近八成女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女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8小时,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等。相当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女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中学女教师属于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职业压力已对女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疲劳感增强、神经症增多、抑郁、急躁、强迫症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因此,研究中学女教师的压力源是制定缓解教师压力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
2.工作环境导致中学女教师心理失衡
从心理学观点看,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活动范围,其中组织环境、活动范围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女教师心理健康与组织气氛的相关性研究,学校管理气氛与女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学校组织管理气氛和学习气氛是女教师心理疾病的显著诱因;学校组织中的人际气氛是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正面因子;不同组织气氛的学校其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可见,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管理、人际关系等工作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3.家庭责任给女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 转贴于
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家庭中,由于女性的特点,承担的角色责任要大些。她们要孝敬父母,照顾丈夫,教育子女,较多地处理家庭烦事杂务。女教师都非常关注的子女的学习、工作状况,平日由于工作繁忙,对子女关爱甚少,当子女遇到升学、就业等实际困难,而自己却束手无策时,教师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有时因工作忙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既顾不了丈夫,也管不了孩子。如果家庭成员能够给以理解、支持,并主动承担家务,她们就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家庭成员对她们的早出晚归不能理解和支持,并常常抱怨、责怪,就会加剧她们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有的家庭出现了危机,给她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4.社会高期望给女教师带来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它们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才能,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不仅要有严厉又和蔼可亲的教育态度,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而由于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大多数女教师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不太了解,广大女教师的付出与教学效果有时不一定成正比,社会评价的苛刻,成就感的缺乏,往往使女教师陷于失落和焦虑的深渊。
五、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教师职业角色问题。有些女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另外,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女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导致她们工作中缺乏热情,不积极且效率差,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
2.心理失衡抑郁沮丧。虽然新课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但评价体系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功利化的教育观、高升学率的质量观、高学历的人才观,依然使女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像三座大山压得女教师喘不过气来,同时近年来,教师岗位竞争十分激烈,量化考核、职务职称评定、竞争聘任上岗、末位淘汰等措施,使不少竞争失败的女教师心理失衡,精神不振,抑郁沮丧。
3.付出与获取的心理反差。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女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较理想的程度。很多女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逊人一等,内心很不平衡。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女教师的心理冲突。
4.人际交往不适问题。女教师的人际交往以师生交往为主,多处于校园之中,人际关系单调、狭窄,教师群体成为孤立、封闭群体,与社会的联系和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据调查,女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6.99%,在校外与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4.69%,且在人际交往中有不适感觉,表现出固执、偏激、好为人师等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