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注意结合时政要闻,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我们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感悟中践行。因此,教师要注意贯彻贴近生活、学用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搜集、引用时事政治,结合国内国际的时政要闻、重大事件、时政热点、社会焦点等内容,选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新素材、新观点,新问题,注意体现思想品德课的鲜明时代特征,多讲一些学生比较关心、较为困惑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社会场景、现实案例、生活实例引入课堂,紧扣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想品德课上出自己的学科特色。
例如:在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针对当前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给报酬,谁干啊”等认识误区,我选用了“唐山市玉田县十三位农民兄弟赴湖南郴州、汶川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来创设教学情境,激情引入进行导学。通过视频播放他们朴实的话语、感人的事迹以及动人的救灾场景,学生们无一不被这十三位农民兄弟的义举所触动,被现实的场景画面所震撼。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争辩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贵品质,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如在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播放《千手观音》(央视春晚版)的视频资料,设计问题情境与课本内容串联起来引领导学。如:你认识《千手观音》里那个领舞女孩吗?你了解“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和成长成才得经历吗?邰丽华成长磨难的经历和精彩的人生成就,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让学生透过邰丽华的人生磨难和经历,深刻地感悟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含义;懂得挫折与人生相伴,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结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面前也从容的道理;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应该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勇于战胜自我、笑对人生,积极应对挑战、百折不挠,正确树立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5)注重课本资源的有效开发、延伸手段
课本是影响学生态度、观念、行为的重要媒介。由于课本的编制是着眼于整体较为概括,有些内容还需要教师展开、补充或进行必要的小课题研究。那我们应该如何高效利用课本资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取舍、延伸、补充扩用等策略来激活,学会高效利用课本资源,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维护人格尊严”的教学中,市民不文明举止在报纸上曝光,是否侵犯肖像权?课本明确其判定标准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就必须补充:(1)“以营利为目的”是指使用他人的肖像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如未经本人同意,将其照片陈列在照相馆的橱窗内,或用来做广告、商标等。(2)现实生活中的刑事侦查拍照、新闻摄影以及反映社会上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的现场拍照等,从法律上不能视为侵犯肖像权。如果涉及未成年人,新闻媒体在刊登此类照片时,往往用“虚化”等方式将当事人的面部做一些保护性处理,它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制人性化的特点。经过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除法律资讯外,乡土人文、社会时事热点、重大国际新闻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师必须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引进时代活水,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去学习、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课本的作用被定位为一种课程学习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性地探索知识搭建一个平台,但是,对课本资源的正确取舍、科学整合、理性补充,必须在立足于课程标准、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严谨进行。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创新永无止境,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积极探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规律、特点,大胆尝试和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平台,以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基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有效地创设丰富多彩、感染性强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情境启发导学的形式手段,做到以“境”激情,借“境”生情,寓教于乐,让课堂成为快乐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和提升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让思想品德课上出自己的学科特色,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境界,使课堂教学因情境导学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走进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2003,中国教材教学。
2、钱丁盛,常态下思想品德课堂的再思考(J),2008,校外教育。
3、沈松明,课堂的魅力源于细节的精彩(N),2007,新课程周刊。
4、李建平,新课程标准,权威有说法(N)2007,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