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在读中教,学生在读中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老师指导为辅。针对初中比较短小的文言文,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四读教学法:一读——以读代查、二读——自读翻译、三读——分读探究、四读——诵读记忆。具体如下:
一读——以读代查预习以读为主,要求熟读成诵。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可见背诵有助于学生认识古文语法规律、掌握古文遣词造句的技巧,是学习古代语言文字的好方法。
那么课堂上怎么检查预习情况呢?教师以提读的形式检查预习,检查字音、断句和熟练程度。请一名同学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字词,有没有读破的句子,读的熟不熟练,读完以后请其他同学订正。教师可趁此机会对重点字词、句子作重点强调,为后面的翻译和内容理解打好基础。
二读——自读翻译语文老师其实更象是一个导演或演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后带领他们沿着古人的思路来读,用古人的思维来想,用正确语感来读,这样才能形成语感。然而现在的文言文
教学一般都少不了疏通文段。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
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责,其实它是造成现今文言文
教学模式僵化的根源。而的教法是给学生提供工具书,“逼”着他们自己去
阅读,开始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养成了独立
阅读的习惯,
阅读兴趣便会大增,受兴趣拉动,他们会自觉寻找材料来
阅读,从而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在自读翻译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边读边译。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遇到疑难就进行圈点标记。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难点,调动了主动攻克难点的积极性。
第二步,小组交流。组内同学将疑难问题进行汇集,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共同探究。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共同整理,记录讨论结果。学生积极主动,争论不休,课堂气氛甚为活跃。
第三步,全班交流。各学习小组展示讨论探究成果,如有不当之处,或其他小组持有不同见解,可在全班范围内讨论。必要时,教师可做引导启发,或对难点进行讲解。
第四步,巩固记忆。文言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是考试的重点,必须靠记忆来巩固教学成果。所以我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巩固记忆: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看他有没有翻译不对的地方,如有立即指出,老师板书作重点强调,如没有,老师可将本句中该重点强调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重点记忆黑板上的词语,然后自己大声翻译两遍课文,教师巡视,遇到不会的可直接问老师,第一遍疏通,第二遍记忆。通过两遍巩固,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全文的翻译。
三读——分读探究一探思路,读一遍课文,掌握行文思路。所谓“掌握行文思路”就是努力探索文章的线索,作者的写作目的,特别要弄清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意思和关系。如《大道之行也》,如果学生能在诵读中分析出作者先总述了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然后分层阐述了“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基本特征,理清作者这一行文思路,就会大大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深深地烙入学生的心怀。
二探内容,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支撑全篇的句子或段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同样在文言文中,在略知文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利用某个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个支撑点可以是关键词、段落的起始和衔接上下文的语句等。这些语句往往是作者思想的精华所在。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层,学生就能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和作家的胸襟,就能从古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学生与作家产生心灵的沟通,为他们理解、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拓展,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用课内学习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相应问题”,这是中考考试说明中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教科书中的科目有如沧海一粟,因此,还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求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四读——诵读记忆新课标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的确,背诵是学习、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厚语文功底的一条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手段。背诵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素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吸取古文精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人把记忆称作是智慧之母或智慧的仓库,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是任何学习都必须依赖的,语文学习更是这样,要学好语文,特别是文言文,就不能逃避背诵。宋代学者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因为记忆是思维和想像活动的仓库和基础,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储备一点知识材料,大脑就无法进行思维和想像,从而就无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背诵,实现由读到诵的跨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