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儿歌记忆法
朗朗上口的儿歌,深受低年级孩子的喜爱。利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教学“游”字时,很多学生把右边写成“攵”,经分析发现是学过的“放”对“游”产生了干扰作用,所以记住“游”右下部分是掌握本字关键。于是我这样进行教学:夏天的时候,天气真热,你一定非常想去水池里游泳吧。再边念儿歌边范写“游泳池中水清清(氵),真是游泳的好地方(方),大人( )领着小孩子(子),游来游去多高兴。”并用红笔写“游”字的右边部分,色彩刺激记忆,很少有学生把“游”字写错,因为深刻感知并理解的东西记得牢。
(4)、奇特联想法
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往往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的部分则往往注意不够,由此产生的错字很多,这就要求在识记汉字时针对字形易错的部位予以联想,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在分析比较“拔”和“拨”时,我让学生把“拨”字右边的“发”字的起笔竖折的竖看成是一根草,小朋友拔草,拔得多干净,一根草也没了,“拔”字上没草。又如“波浪”的“波”很容易写成“泼”,我就让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好的方法。孩子气还挺会联想的。有一个孩子说,水就像一个人,波浪就是水的皮,哈哈,这下就不会再把波浪写成“泼浪”。学生在想中出乐趣,想中出智慧,记忆效果非常好。
- 字词教学后的学生的巩固练写以及教师的批改也很重要。
(1)重视写字环节,给足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练写
许多老师都很注重课堂朗读,分析体会,这固然没错,但往往对字形分析、练写环节不是那么重视。很多的时候,认读生字后,练写的时间在课堂上安排得很少,生字词抄写大都安排在课外。而孩子正是爱玩的年龄,为了早点完成任务能去玩,课外练写的质量就很低了。向40分钟要效率,挤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练写,孩子们就能正确地记住生字了。
- 加强首次抄写的批改,做到一丝不苟,及时改,及时纠正。
学生第一次的生字抄写作业,教师得批改得非常及时,格外仔细,不放过任何错别字,一发现,在第一时间表就让其订正,不让错别字在大脑中扎根。有时,因工作关系特别忙,无法及时批改的话,那就索性不要再布置作业,免得让错别字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再次出现,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印象。
(3)对学生进行认真作业的思想教育
平时结合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作业认真、仔细的思想教育。经常对作业认真、仔细的同学当堂表扬。一些平时不认真仔细的孩子,作业有进步时更要予以表扬。这样就能帮助孩子们逐渐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彻底改正顽固错别字的对策
顽固错别字一般是学生对该字的字形、字义比较模糊,而且已经存在一定时间的错别字,学生往往是写了错,错了改,改了还错,要彻底改正这些错别字,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整理归类,触类旁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汉字语义的掌握要难于并晚于对汉字形体的掌握。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汉字的语义关系日趋复杂,表示抽象意义或语法意义的字越来越多,字义在识字中作用也越来越大。字义混淆或字义不明而造成的错误就成为儿童书写错别字的主要方面。
教学生字时我把一些形体相近的容易出错、容易混淆的字进行整理归类,在辨字组词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指导。如在学“辩”的时候,把以前学过的“辨”、“辫”、“瓣”进行归类分析,帮助学生从形体、字义上去区分,使学生准确地识别,从而学会运用,触类旁通。
(2)、连词成句,理解字义
学生写别字的具体表现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能正确运用,说明他们对字义理解不够,缺乏练习运用。如:“篮球”和“蓝天”,“做”和“作”、“在”和“再”等,是极难纠正的。因此我便把字组成词,把词连成句,在具体的语境中接触认识汉字,让汉字的形体和汉字的意义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如:蓝天下,我们一起打篮球。我在家里做作业,做完了作业再玩耍。通过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些字,通过比较与学过的同音字区别开来,以后学生就不会用错了。
(3)不厌其烦,凡错必纠
错别字形成后,订正了再错,错了再订正,反反复复。作为教师要不厌其烦,做到凡错必纠,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错别字。每个孩子的每次作业,每次测试,只要有错就一定得订正。没订正好的本子坚决不发下去,绝不让错误继续。
(4)强化刺激,引起重视。
孩子的错别字,错了改,改了错,让人非常头痛。要让孩子彻底改正错别字,必须强化刺激,让改正错别字变成孩子的自主行为。我把学生平时的错别字记录下来形成错字集,在作业讲评时,指出哪位同学什么字写错了。下次又出现这个字时,提醒他,或问全体同学,这个字谁会把它写错。有时还可以用激将法的形式,如,这个字等会儿作业的时候,谁可能又会把它写错的。大家等着看他到底会不会错。如果他没写错,这时及时鼓励、表扬也很重要。哇,某某同学真厉害,居然没把这个字写错!一段时间后,强化到了一定程度后,这个字对那个孩子来说就像针一样扎眼,那这个错别字就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对错误率较高的一些易错字还可以定期检测、听写。
(5)游戏改错,巩固成果。
纠正错别字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作,专在课堂进行是不够的。根据小学生的共同的特点,好动、好胜、爱表现、积极性容易调动等,安排一些平日能坚持做的改错别字游戏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给字娃娃看病”、“捉骗子”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纠正错别字,巩固纠错成果。
针对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在生字学习过程中,遵循汉字特点,注意音形义结合,强化字形分析;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写并加强指导;加强首次抄写的批改,做到一丝不苟,及时改,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效减少新的错别字。对顽固错别字,就要不厌其烦,增强孩子对字词的辨别能力和改错意识,反复强化,顽固的错别字也能彻底改正。这样屡教屡改,屡改屡错的现象一定会有非常显著的改观,甚至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2] 成有信 教育学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
[3] 刘儒德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2005.1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