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与弟子颜渊、季路谈论各自志向说明他们之间的心灵对话,对生命教育有一定启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0】相比之下,孔子志向远大,超凡脱俗。
另一个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言志的教学相长事例生动地再现了生命的灵魂深处的激情涌动。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抢先发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以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他弟子的回答都是关于实际的政治问题。曾皙说他‘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1】孔子不但没有批评曾皙这种休闲的生活态度,反而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赞同和向往这种悠闲的教书育人、与世无争的体现生命自由的生活方式。显然,孔子与学生相处十分随意,气氛轻松和谐。学生可与老师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为生命之间的共鸣创造了条件。
5.自强不息——生命的坚韧性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应该像自然一样刚劲强健,永远向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成就这种精神的因素是韧性,是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遇到艰难险阻时也能坚持,而非无所不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32】体现了生命的坚忍不拔和积极的入世态度。如今有的人经不起一点波折,稍有不顺就怨声载道、愤世嫉俗、消极无为,甚至寻死觅活,俨然丧失了生命的坚韧性。殊不知生命在逆境中闪光,在娇纵中暗淡,在执着中升华,在享乐中平庸。
对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孔子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33】这为个体生命顺利通过每个阶段,提供了借鉴。孔子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充满了坚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4】“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5】他的一生,为了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6】的志向而坚强到“知其不可而为之”【37】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孔子积极的人生发展观和执着精神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实现生命的辉煌,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6.举一反三——生命的创造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三隅反,则不复也。”【38】意思是说,生命个体对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疑惑进行思考,处于茫然状态时,教师才进行开启思路式的方法指导并留有悬念,致使学生达到似是而非、难以表达的矛盾状态时,再帮助他理清问题的本质属性,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启发是为了唤醒生命活力,如果启而不发,说明生命意识没有被激活,缺乏生命自觉。“启发”是“举一反三”的前提,是教学艺术和魅力的体现;“举一反三”是“启发”实践结果,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没有启发和举一反三,就没有创造。没有生命的创造性,就无法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可以说,生命在创造中增值,在模仿中打折,在奉献中繁荣,在索取中枯萎。
譬如,孔子曾从与弟子子夏的谈话中受到启发,明白了礼乐和仁义的关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然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9】
创造性是生命的巨大优势,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就成为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生命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据研究,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仅仅激活了大脑的百分之十二左右!
7.君子不器——生命的超越性
“君子不器。”【40】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某种特定用途,而要注重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他关注生命个体的自由成长,通过“点化、润泽生命,确立生命的价值向度,陶冶虚灵的精神境界,顺应人的生命自然,诱导人的自然生命,使生命从其对自身之自然、本然的回眸中‘觉’悟到所当趋赴之应然。最终成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赢得自由。”【41】孔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和生存技能的职业人、工具人至多算是他热爱并献身教育的“副产品。”他开办私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君子”,让生命个体承担传承“道”的历史重任。
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生命的实然状态和自然规律。超越肉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实现精神、价值生命的永恒是人类普世的生命价值观。以德行圆满为最幸福的儒家“倡导以‘立德’为特征的生命价值观,通过‘立德’来实现生命的‘不朽’,是儒家生命智慧的最高境界。”【42】
孔子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指向生命的超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3】、“不义而冨且贵,于我如浮云”【44】“朝闻道,夕死可矣!”【45】生命的超越性告诉我们,生要珍视生命、创造价值、追求真理,死要正确面对、死得其所、毫不畏惧。
8.逝者如斯夫——生命的不可逆性
生命的不可逆性是指生命在实践意义上的一维性,它昭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就算人生如梦,做个美梦总比噩梦更有利于生命发展;即使人生如游戏,尊重游戏规则取胜远胜于偷奸取巧;哪怕人生如舞台,演好自己角色才会问心无愧。我们要把握好生命历程,不仅要增加它的长度,更重要的是扩充其“厚度”,不枉活一生。不可抗拒力量之外的任何生命伤亡及无所作为都是对它的亵渎和践踏,使生命教育的败笔和悲哀。
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6】他哀叹人生苦短、时光飞逝,表达了他重视生命,有所作为的积极生存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一生是充实又执着的一生,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47】的一生。生命短暂促使人们珍惜时间,虚度光阴就是糟践生命。
总之,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成就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发掘利用《论语》中的生命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重任,是儒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