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末我国教育技术迅速发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运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误区:多媒体“统治”课堂、过分追求大容量、追求纷繁鲜艳的画面、课件设计、制作和操作相分离等。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不能盲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与形式统一。
20世纪末我国教育技术迅速发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学语文老师如何把语文为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这是值得探究的新课题。近几年笔者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探索两者最佳的整合状态,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时的一些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独特的教学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由于在把握上的不足,以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步入误区,从而大大妨碍了语文学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误区一:多媒体“统治”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把使用多媒体手段当作目的,盲目模仿其它学科,脱离语文学科的实际,为用而用,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比如有的课件只是一些简单的表格、图片、板书之类,完全可以用投影、挂图、板书来完成。过于频繁操作,把原来人性化的师生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往”,不仅妨碍了师生间课堂情感的互动,而且学生也无法静心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误区二:过分追求大容量。
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过度地增大容量却只能适得其反。有的教师为求教学课件完整性、系统性,将应当是三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完成,结果重点太多、头绪太乱,学生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教学任务很难按时完成,影响教学效果。
误区三:追求纷繁鲜艳的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把握语言的深层内涵,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重点句段训练时,将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鲜艳的色彩、动态的插图,不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过分强烈鲜艳的色彩长时间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
误区四:课件设计、制作和操作相分离。
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实际使用者是语文教师,然而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无法胜任,于是只好自己设计,请他人制作,再拿来使用,人为地造成设计、制作和使用三者严重脱节。由于语文教师不懂制作,在设计上难免有疏漏;而制作者多是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吃不透,难以达到设计者预期的效果;再加上语文教师在操作使用时由于不熟悉课件程序的运行,难免产生失误,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效果。
总之,要走出误区找准中学语文教学与整合的契合点,在整合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语文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仅靠文字或语言表述难以解决的难点问题,绝不可把“文本”弄成一套五花八门的新玩意去投学生追求感官愉悦之所好,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变成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渝”和“填鸭”,要按照教学的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语文基础合理选用教学媒体,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更易感受和认识到语言学习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这就是注意选择与组合的科学性。
2、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使用时要讲究适度、适时,当用则用,不可多用。
3、教师在选用现代教育媒体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教育媒体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衡量使用价值,实现整合的最优化。
总之,在教育的变革中,新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应该以削弱文字教育,学生的文字能力退化为代价,而应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新旧衔接,优势互补,继承和创新并重。使我们的教育快速而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不能盲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务必使教学内容与形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