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派诗人郑敏说:“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把中国的文化作为一种通俗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而这节课,我亦巧用课件,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对词句的理解,从字间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诗句理解透了,也领悟了诗文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三、创设意境挖掘潜能引导学生创造美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是对创新时代本质的准确反应,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上的升华,而且是素质教育在实践上的突破。”[5]《新课程标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美。这种美的创造,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知识反馈、能力反馈,而这些反馈的基础都在一个“悟”字上。要引导学生创造美,就要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悟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用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写作意境,引导他们进行写作训练,就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虽然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早有耳闻,却很少有人去过桂林,单靠教师讲读分析,既难将文中词句的美表达出来,也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于是我在问完“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桂林去看看时”,适时地播放电视录像《桂林山水》,那诗情画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马上把学生带入了绝美的意境中,不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欢乐,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让同学们模拟小导游,逐一介绍桂林山、水之美。同学们积极发言,结合课文,介绍得有声有色,有的甚至加上很多合理的想象和非常有感情的描述。无须我多言,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桂林山的特点”已了然于胸,不仅在回答问题时准确、生动,在朗读课文时更是“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机智地寻找学生兴趣的诱发点,通过运用多媒体,巧导激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兴趣盎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完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家乡的山水之美,进一步拓展教材。当播放国家4A级景区《南尖岩》、《神龙谷》、《千佛山》及《湖山森林公园》等家乡旅游景区的录像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文景观,竟然也如此多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处此境,学生有情欲抒,有话欲言,有事欲写,于是,在这种意境下,我适时地激发学生去写一写家乡的山水,开发学生的智能。课后,同学们还自发地收集了有关家乡山水的资料,为写好作文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将优秀文章分期张贴于教室的“美文一览”中,互相学习欣赏借鉴,更强化了学生创造美,表达美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素养。
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诸多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逐步普及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为语文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课堂气氛,更好地发掘教材的美育功能,清晰地再现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更有效地帮助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水平。它使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更趋于多元化。所谓“见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在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以增强,更让语文教学生机勃勃,走向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张万祥选编,第四卷539页《帕夫雷什中学》
[2] 张克远:《美与美的教育》,《黑河教育》
[3]《中华论文中心》网《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吴振环)2010年5月
[4] 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5日
[5] 彭坤明:《创新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