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遵循高职思想教育的主线,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进行内容体系上的重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高职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上有所改进和创新,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社会环境变化压力时,调动自身各种资源去满足环境的要求或改变环境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高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当说,这四种能力的总和就是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奉献社会、发展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基本属于“80后”一代。如何适应“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已接近高校在校生的一半,这部分高职学生既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一般时代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高职学生的代际特征。“80后”高职学生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个时期不仅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步入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的阶段。“80后”高职学生有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青年接受更多观念、意识冲击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8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生活观念、态度和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弱化、勤俭节约意识欠缺、心理素质偏低等现象。
(二)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相对特殊性。高职学生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进取心强,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改革开放,接受新信息多,渴望快速成长。但他们对事物缺乏相对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一些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有自卑心理。
(三)高职学生对高职院校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觉得进错门了,认为校园小、师资差,校园文化氛围不如普通大学,甚至不像大学。在他们眼里的大学校园,应该是大楼、大院、大教授,可事实却相反,因而感到十分失落与茫然。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更贴近实际。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愈来愈多样化,随着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大。然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他们在校接受的是“强实践、重应用”的高职教育,加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策划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有了充分的实践和思想上的准备,放低门槛,在实践中展示自我,又有了较强的自信心。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明确高职学生的人生方向,使高职学生具有适应当代社会的自信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明确高职学生的人生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内容,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基础”课程的教学,从实质上就是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因此,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基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加强修养、锤炼品德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技能突出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置,都要尽量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工作。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也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落实到高职学生就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中,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的特殊要求,既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又要注重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既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线,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以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这样的理解,高职“基础”课教学,可以依据教材,构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着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的教学体系:
(一)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大众化的角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认识高等职业学校,认识自己的职业,迅速适应高职的学习生活;二是理解在高职学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第二部分:思想修养。在高中或中专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探寻人生的意义,寻找人生的价值,说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的影响,进而阐述理想与信念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坚守科学信念,引导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理想实现的曲折性,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等内容,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这一部分是教材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