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是一项以幼儿教师为牵头人、以父亲参与孩子教育教学的亲子活动为载体的课题研究,为了使在孩子成长历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不可替代重要使命的父亲能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父教课题研究中,首先我们针对父亲不同方面的存在问题分别用心尝试了师帮家长、家长帮家长的几点策略,收获到了父亲育儿观念的科学转变,促进了该部分幼儿健康成长的喜人景象,充分彰显了父教在亲子活动中的健康导向魅力。
一、纠偏父亲思想,与孩子联体共成长
“牛牛早!”脸一红,头一低,小家伙从我的面前蹿过,“咦,是没听见吗?不可能啊,作为值班老师,我是极其认真地站位于门侧进行迎接的,声音响亮且热情呢。”就在我诧异之际,孩子的爸爸告诉我:“这孩子从小班进园开始,一直到现在有两年多了,一直都没叫过老师,没办法,就这习惯。”“哦,还有这事儿!”望着孩子爸爸无奈中饱含的无所谓的样子,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又一个棘手的个案现象,如何让孩子得以转变,走向健康的成长呢?”
擒贼先擒王,要想让孩子得以转变,首先得更新父亲的幼教观念:孩子所不具备的,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放飞童真一起玩,小牛牛虽是男孩,可一笑起来却拥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于晨间亲子活动之际,我融入了进去,一手挠痒痒的挑逗惹得小家伙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紧紧跟进,我又适时地伸手去抓小脸蛋上的小酒窝:“好可爱的小酒窝,让我抓住,抓住啦,喝酒咯!”靠近脸庞游戏着,小家伙越发笑得灿烂了……站在一旁的爸爸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事后他不无感慨地告诉我:“难得看到性格内向的儿子如此开心!”紧接住话题,我不忘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其实是可塑的,王曦之家连佣人都会写毛笔字,可见氛围的重要性,孩子的内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们给孩子张贴了内向的标签,下了定性,并对孩子抱了随性的态度,这种对缺憾的放手其实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了让家长信服,在后来的父教活动中,当孩子因有了我的亲近而减缓了疏远心的时候,我跟他以猜蒙的游戏方式,让他在猜测的环节中无痕地叫出了老师的声音,也就在刹那间,爸爸欣喜若狂地抱起孩子连转了三圈。不需要言语,感动就是共鸣,此时,小家伙的爸爸已然感激涕零:收拾“感冒”的心情,为寻找自己能成为称职父亲的切口加油!
二、巧设沟通平台,让父亲群体互相影响
辰辰,一个长相极其可爱的小男孩,在深得众人夸奖的同时,更是惹得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上幼儿园了,抱着送到班级:“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回家。”套着爸爸的脖子,小家伙不肯下来,“你先上学,一会儿爸爸就来接你,好吗?”“不行,我要跟爸爸回家。”老师走过来迎接,孩子似乎要哭了,爸爸赶紧解释:“今天辰辰心情不好,要不,我就把他带回家,等明天心情好了,再把他送过来。”欣喜地,孩子挥起了手。第二天,爸爸又抱着孩子进班了:“今天我心情不好,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回家。”一如昨天的境况一样,溺爱着孩子的爸爸又顺着孩子的意愿将孩子抱走了。望着父子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之中。
动员辰辰爸爸参与到父教活动中来后,我们召开了一次家长谈会。听着老师娓娓道来的话语,作为父教家长委员会牵头人的妍妍爸爸带头大发感慨:“你们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你们对待孩子是很用心的,我们做爸爸的,也会极力跟进、跟好你们的步伐,争取尽快成长为一个称职的好爸爸!”“那么如何才算是一个称职的好爸爸呢?”为了将思想彻底通透,紧扣住妍妍爸爸沟通中的关键词,我将问题抛出,我的目的旨在:借助父教活动的有利平台,让辰辰爸爸在同仁的言传身教中得以感染,从而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朝向科学的方向努力行进。
在众爸爸的热烈讨论中,果然,辰辰爸爸开展了自我批评:“说实话,没有大家的一番提醒,我还真嫌顺应孩子,看来送孩子上学,后来他赖学这件事,是我错了,嫌迁就他了。”“你不是错在只迁就的份儿上,你还错在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找借口的细节上。”针对前后发生的情况,我诚恳地与辰辰爸爸进行了及时的交流,“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糊涂中的我还真没注意到,经你们这么一说,我更信服了,我改,我这就向你们学习。”
思想定位得以调整后,当爸爸再次送辰辰过来时,从汽车上下来,他就不再抱了:“拉起手,我们一起走!”见小家伙不乐意,爸爸一边主动地抓起孩子的小手,一边用心地努努嘴:“瞧人家宝宝,都是自己走的呢,我们家辰辰比人家宝宝厉害,走起来肯定比人家宝宝还快。”一甩手,小家伙向前跑去,跟着到教室门口,爸爸主动挥手跟孩子再见,不等孩子再说什么,爸爸头也不回地走了,见此情景,小家伙哇地一声哭了:“爸爸走了,我要爸爸。”“爸爸有事情要忙,爸爸说:现在是你上幼儿园、他上班的时间,他和你都要表现好,只有不哭认真学本领了,他才会来接你。”擦擦眼泪,再朝门外望望,在了无指望的情况下,小家伙识趣地走向了座位。
接下来的一天,中午来园时,小家伙找到还在卧室照应孩子起床的我:“老师,今天我心情不好,我还来上学了,你说我好不好呀?”“当然好了,我就知道辰辰是个好孩子,说心情不好,那是爸爸说错了,辰辰的心情可好了,你说是吗?”挠一挠痒痒,小家伙高兴地跳着叫着……
三、深入问题本质,促进“好”孩子真正健康成长
“老师,你看我们家昊昊,昨天被一个叫凡凡的孩子抓成了这样,晚上放学回到家,我们才看到的,都心疼死了。”就在父亲刚说了前半句的时候,很有责任心的我便敏感地瞅向了孩子的脸面,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孩子的半边脸上,竟被抓破了三道痕!“哎呀,宝贝,让抓成这样,你咋没哭又不告诉老师呢?你太让老师心疼了!”见我心疼得厉害的样子,父亲赶忙解释:“我们也问了他,那个孩子抓他的时候,有没有哭?他说他不哭,他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呢!瞧我们家昊昊多好!”……
昊昊,一个学习习惯特好的孩子:活动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扣点且独特……。就是这样一个深得老师喜爱的孩子,如今却也给老师带来了些许的担忧!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好孩子的昊昊,严重缺乏了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家长眼中所谓的“好孩子”的好与社会人的接轨还是有一定缺憾的。作为父亲,在孩子说出“他说他不哭,他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呢”的话语后,竟然还大发感慨:“瞧我们家昊昊多好!”这种误读“勇敢”之涵义的偏颇实在是让人忧心忡忡!看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从认识上赶快纠偏:仅靠别人的保护是万万不能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一个好孩子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师、家长需要且有必要针对“好孩子”加以疏导:正确认识“好”的涵义,那种靠自身不怕疼的勇敢来面对危险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是需要改变的:当同伴侵犯自己时,一方面自己可以予以巧妙的躲避,以降低受伤害的机遇和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自己的言语指令给对方以提醒和制止,以便将对方的侵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并让他们心服口服地在正当防卫面前望而生畏、自我退缩!这样一来,好的孩子不仅能保护到自己,而且还能利用自己言语发展优先的便利帮助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在具体、及时的情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比起大人事后诸葛亮式的调解和教育,其效果和价值都是远胜一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