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
根据校留守儿童调查材料显示,本校共四百多名学生,留守儿童三百左右,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5%,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继而,我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感恩”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3%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27%的同学知道父母中一个人的生日,而60%的同学既不知道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更谈不上为父母送礼物表孝心……
以上数据,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对留守儿童的进行“感恩教育”呢?
知恩于心
一、在教学中挖掘
感恩教育必须先知恩。小学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说:‘你也五六十岁了,还替娘洗衣服。’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教学本片段,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感恩”的内涵。孩子们在热烈地讨论“为什么说陈毅元帅为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作为子女,我们还应该为母亲做哪些事呢?”中,感悟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珍惜父母深情的道理。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侧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音乐教科书中《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父爱如山》《世上只有妈妈好》《地球妈妈》《感恩的心》……都是教育孩子知恩的优秀歌曲。音乐课上,以音乐为载体,通过歌唱、表演,体会、理解和歌颂爸爸、妈妈、大自然等对孩子无私、伟大的爱,从而教育自我,学会感恩。
…………
通过挖掘语文、品社、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相关感恩教育资源,在课堂中有机整合、优化、渗透,引导学生知恩。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吸引力特别大,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在环境中熏陶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
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区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使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着感恩的气息;国旗下讲话结合主题安排老师和学生交替进行,广播播诵学生的感恩主题文章,用身边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知恩教育。
感恩于行
一、在活动中体悟
为了使感恩教育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恩的可贵和多彩,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感悟中丰富感恩教育内涵,演绎生命的精彩,升华生命的价值。
在“父亲节”、“母亲节”,低年级开展送亲情贺卡活动,要求学生给父母制作祝福贺卡,写下祝福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要求父母收到亲情贺卡后也写下亲情回馈,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中年级组织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报”等一系列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用他们的画笔倾诉亲情,学会感恩。。
高年级,以 “感恩父母” 为主题,组织留守儿童举行全校作文、书信大赛。内容为“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我的留守生活”、“爸爸别担心,我能行”、“有你们,我不孤独”等。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让他们有苦有处诉,为他们忧郁的心灵创造舒展的空间;也引导他们彰显刚毅独立的一面。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报效父母、感恩社会”高尚的种子。
我们还可以经典文化颂读为载体,组织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汇报活动,如“夸夸自己”、“演讲比赛”等。教会他们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这样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在生活中力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使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引导留守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去做显得更加重要。寒暑假期间,孩子与长期在外辛劳的父母再次重逢,我们适时开展以“亲情假日、回报父母”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分以下几步进行:
1、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或当一天跟班,体味父母在外挣钱的艰辛。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沟通。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致使子女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我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3、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小学生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拿鞋子,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疲劳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
帮父亲洗一次脚或者是帮妈妈梳一次头……
开学后,翻阅孩子的记录本,一位帮父亲洗脚的男同学这样写道:“我在帮爸爸洗脚时感觉爸爸的脚真臭,现在想想妈妈帮我洗脚时还真不好意思!”一位女同学说:“我帮妈妈梳头时才发现,妈妈的头发已经不像原来那么的柔亮了,还有好多根白发了。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也明显多了,妈妈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才这样的。”……这些真真切切的话语发自他们的内心,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