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首先,政策法律准备不足和高校工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高校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师德问题说到底也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师德建设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就需要有一个独立的、适应性与可操作行强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完善的高校工作管理体制作为依据和支撑。然而,检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历史,与高校的蓬勃发展和高校教师队伍规模的扩大相比较,高校师德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明显滞后,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也未能如期跟进。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高校师德制度缺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高校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的实施细则也没制定。各高校的师德规范,多停留在对教师笼统、抽象的道德要求和号召上,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对外部世界诸种关系中所应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情感与态度、职业责任与义务。3在内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还没有一套能保证高校师德建设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导向机制、师德水平状况的评价机制、有力的师德奖惩和监督保障机制及各子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运行等内部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
其次,高校教师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在的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正式约束的制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是导致高校师德问题的致命缺陷。这些被称为“文化”的非正规约束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几千年来我国积淀形成的一整套的高校教师师德观念和师德传统,经近些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高校教师重视物质,轻视道德;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修养等师德问题凸显。因此,在师德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要以培育优秀的高校教师文化为依托,充分激发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学术人、文化人等多重角色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高校要积极从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主动建构,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理念创新、高校组织制度创新,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指出,“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4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顺利发展,就必须浓厚高校师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培育一套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流师德观念和师德思想,打造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非正规约束的制度体系。
三、加强三大制度建设: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保证
高校师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制度瓶颈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因素。不进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师德建设之路将会异常艰难,师德问题仍将凸显。诺斯认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包括“正规约束”(例如规章和 法律 )和“非正规约束”(例如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性”。5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定义虽然没有能概括出现实存在的所有制度现象,但它颇为流行,并且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这一问题上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他们不仅对制度这一概念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界定,并且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制度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师德的制度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等正规约束的制度建设。我国已经有《教育法》、《高校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但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施细则等条例并没有出台。由于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高校教师师德规范,使得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往往流于一般的泛泛要求,而且缺乏针对性,从而也就失去了有效性、实效性。6因此,我们要制定一部统一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还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高校教师师德学习培训制度》、《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制度》、《高校师德建设奖惩制度》、《教书育人工作条例》等等更为具体、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这样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的建构,对包括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待遇、权利义务、任职资格、职务评定、评价考核、进修提高、师资培养以及违法的责任等进行全面的制约。
其次,要加强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正规约束的制度体系建设。比如政府从观念上要树立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执政观,要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并在经济上、政治上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全社会要形成一股尊重知识、尊重教师;鼓励、支持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和公平对待高校教师的文化氛围;高校教师要树立依法从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观念,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实际上,一种新的高校师德建设制度的建构,必须要有正确的师德建设理论和思想来做指导。而理论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政府有心建立新制度安排以使不均衡恢复到均衡,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的不足,政府也可能不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7这样,由于我们对师德内涵、师德观念、师德思想的认识上存在的理论知识的缺陷,使人们对高校师德建设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上争议很大。
最后,理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管理机制,这是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安排中关键的一环。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高等教育活动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的科学正确与否,在很打程度上师德建设能否取得真正的实效性。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体制的现状来看,我们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一,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制度,严把教师Z#mwGRl^A$MQ5VGn$ccrlhMrguzT!UPA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随着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家长对教师资格、师德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值更高。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并且,通过高校教师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可以从源头上和结果上加强和完善师德建设。50G#l!J5AYjHWll2YABiFl1J2qsbbw%5nSQRjyB2r!ngsX$*c$YFur第二,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强化教职工以德治校意识。通过学习,启迪教师的道德觉悟,激励教师的道德情感,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进而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第三,建立高校师德考核制度,并配套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教职工履行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一项指标,纳入教职工岗位考核之中,师德指标占全部考核指标权重要占相当大的比重。把师德和能、勤、绩等诸项指标加在一起的岗位考核成绩,做为聘任、提升、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依据。根据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的精神,定期评选和表彰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为教师们遵守职业道德提供现实的示范。对于违反职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的教职工,及时予以处理,以严肃教风,净化师德环境。第四,建立高校教师师德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实行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将师德建设纳入责任追究机制范围,要求校长担任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层层落实分管领导、班主任、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师德责任,出现问题层层追查,并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