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以江南大学英语专业为例
正文:3.2 元认知能力分析
元认知开创者Flavell给元认知所下的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4]”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认知和调整来分析其元认知能力。
3.2.1 学习策略分析
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研究表明,“学习效率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正相关。英语学习成就越高以及英语学习认知越积极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越高
[5]。”在本次研究对象的分析中(见图1),过半的学生缺乏规律的学习策略,常规课堂不甚认真,通常依靠盲目考证来维持学习的动力,或是在考试之前临时突击。而在具有规律的学生中,其学习策略选择各式各样,包括专业考试、英语比赛等文化活动、杂志名著、国外网站、音乐电影等。综合来看,大部分重点却研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练习,其中主要途经为背单词和读课文。因此在访谈中,众多学生反映自身英语输出能力,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十分欠缺。
图1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类型及比例
3.2.2 过程管理分析
各个年级都有很多学生抱怨大学迷茫不知所措,这虽与教师引导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其自身学习过程管理紧密联系。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缺乏高效的过程管理,都会使学生陷入一片茫然的境地。
3.3 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学生最突出的学习动机便是前途选择的导向,在选择课程、学习重点时均首先考虑自身就业、考研、出国的需要。这与大学中疯狂的考证热潮是紧密联系的,其中最普遍的是上海中高级口译及BEC考试。超过95%的人都是由于希望切实提高自身技能,证明自己能力,为前途选择做好准备。因此,他们较为注重自身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及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老师课堂的教学重点,54%人希望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40%的人希望是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方式,绝大部分人也希望可以将老师讲解和课堂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度。然而,比较奇怪的现象是,学校为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而专门设立了的短学期,却广受学生异议。由此可见,如何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仍是漫漫而修远。
3.4 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
[6]。 在本次问卷访谈中,学生呈现出较强的场依存性,即依靠老师获得学习指导和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偏弱。例如在访谈中,近乎所有学生都希望教师能给予学习上充分的引导,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同时对于其自身学习习惯,43%的学生认为自己偏向于在老师的教导下有计划地学习,而多达33%的学生依赖老师课堂教学,课后不会主动学习。另一个与之关系紧密的问题则是对学习资源的使用倾向上,尽管学校先后建立其相对完备的自主学习资源,但统计发现,但仅73%的学生依旧倾向于适应传统书籍, 而对于自主学习教室和学校数字资源则关注不多。
- 英语专业学习者特征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学要适应学习者的重要特征
[7]。笔者认为分析学习者特征,对于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有如下启示。
4.1加强教师引导,推行自主学习
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绝大部分仍是处于传统模式,即强调老师“讲解”的过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尽管大多数学校倡导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学生的眼中,老师仍是教学的主导,需对教学过程负主要责任,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自主学习的理念大学是在教师和校方广泛提及,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这一概念,加之又缺乏充分的引导。对于学生而言这便成了一个自我摸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这一探索常常是无功而返,大学学习也充满了迷茫和不解。由此看来,当前教师在学生心中仍是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应充分提高教师质量,保证教学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2增强实践互动,提高基本技能
学生的学习选择有强烈的前途考虑,大部分人都期望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语言实践能力,以助其在考研、就业、出国等选择中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实践证明,语言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增加实践部分,合理调整理论部分。然而,这种实践内容的开设,应具有针对性,如若仅仅是集中举办众多文化竞技活动,为了实践而实践,则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4.3 划分专业方向,开展针对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要,这种不同的需要往往会使其在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比如说,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在英语语言文学模式下接受教育,很多学生就会有反映,尽管各方面课程都有开设,但学生一般很难学得深入,导致“各方面都知道,但各方面都不懂”的情况。因此应尽早地确定好专业学习方向,如有不适可使学生及时调整。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考研、就业、出国群体的不同需要,开展针对性教学。
- 结语
在专业生源差异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初始能力、元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他们对学科了解不足,专业悲观意识较强,学习策略缺乏规律性,学习目标和动力不太明显,对老师依赖心理较强,却有着明确的动机,即基于前途选择的学习考虑。为此,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身听说读写基本功和语言实践能力,甚至为此盲目地考证。了解这些特征,学校必须充分提高教师质量,在各个年级阶段均加强教师引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方法、习惯及态度,并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整体实践需求,提高学生参与力度,又要考虑到个体学生的选择差异,尽早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进行教学。只有了解到这些英语专业学习者特征,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实践教学活动中师生“教”与“学”的充分统一,推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向前迈进。
本研究得到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董剑桥教授的帮助,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1]岛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