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 专业基础课是大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的课程。本文从表征课程水平的五个方面——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教材和教学管理,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和考试管理,对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结合作者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设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建设模式;教师培养;考试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4,G423.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俎云霄(1964—),女,河北无极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专业基础课是大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从学生方面看,专业基础课是使学生为今后专业发展建立牢固基础的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学校方面看,专业基础课是学校着重建设的课程,也是学校的支撑课程,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专业基础课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是高等教育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2],但从一门课程的角度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所用教材和教学管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因此,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从以上五个方面对专业基础程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对于一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而从课程的延续性看,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社会大环境下。
从年龄结构看,通常所说的“老中青”还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因为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无需多谈。但三者的比例如何,对教学队伍的发展影响较大。合理的比例应该是中年且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历的老师应该占较大比例的。因为这能够保证教师队伍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从队伍的职称结构看,优秀的教师队伍应该是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具有合理的比例,其中副教授应该是中坚力量,即占有较大的比例。从知识结构看,现在高校理论课教师都应具有博士学位,而实验课教师的水平也应提高,至少应具有本科学历,最好有博士学位的老师能作为负责人。因为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实验负责人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设计出高水平的实验内容。学缘结构也应该考虑,如果教师统来自同一学校、甚至同一学院,那么,由于他们受到的教育模式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样的思维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等,这非常不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不同院校的教师组合可以将各自的优点进行融合,取长补短,从而打造出一流的教师团队。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首先要制定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因为,现在很多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未必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加以现在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很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毕业后马上登讲台,所有讲课内容都做成PPT,照念即可,如果离开PPT,则就不知讲什么了。而且多数青年教师不知如何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教师必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首先要跟随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是副教授且具有5年教龄的教师完成整个教学流程的助教工作,包括随堂听课、批改作业、答疑、试做试卷、监考及阅卷;然后,根据助教工作表现和试做试卷成绩,确定是否有资格参加试讲,成绩应该是优良,即80分以上;最后,组织试讲,试讲合格,才能承担教学工作,否则,再进行新一轮的助教工作。试讲内容可由教师自选也可指定内容,试讲专家成员应是教学效果良好的、相关课程的一线教师,具体由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副院长共同确定。除了这种言传身教、亲身感受之外,还可以请优秀资深教师每年给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学素质培训,告诉他们怎样讲好一门课,怎样讲好一堂课。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最重要部分,但对专业基础课来说有可以说是变动不大的、相对稳定的部分。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其理论教学内容都是比较系统和经典的,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对内容有所取舍或侧重;再就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能够体现特色的就是根据专业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每一章或每一个知识点举例说明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实验部分则是可以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除了较小部分的基本验证实验外,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较多的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等不同提高等级的实验,甚至形成多个模块式、系列式实验,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挑选。通过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对理论课起到补充和巩固的作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理论课和实验课如果能够合理安排和设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课程性质有较大关系,因此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鉴于专业基础课都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公式多的特点,所以开设习题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习题使学生温故知新,巩固知识。另外,为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仿真软件,制作动画和仿真实例,从而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网站是一个非常好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辅助教学平台,通过将电子课件、课程录像、课后习题甚至模拟练习上载到网站,可以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自测。不仅如此,利用网站还能方便师生交流,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固定时间答疑外,网上答疑更为方便。而且手机上网、微博也使得异地答疑能为可能。所以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为课后的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只要利用的好,就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虽然如此,但更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90分钟或100分钟,启发式教学方式一直是倡导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新方式的加入,研究型、实验型也是前几年经常提及的。但实际上,好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应该各种方法的综合和有机融合,针对不同的教授内容,有不同的侧重方法。例如,对以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和研究型结合;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实验型。笔者认为对某些简单的内容,自学型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讲解,就可以锻炼自学能力,也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