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来源:互联网 sk016 | 张春峰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如下教学策略有助于有效地实现生物课程的这一目标。

 

一、价值导引策略

价值导引策略是指生物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奠定认识与情感基础。

“知之深则爱之切”,学生越能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就越能喜爱生物科学,越能自觉地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努力掌握探索生物科学奥秘的方法,主动锻炼开展生物科学研究以及应用生物科学成果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图片展示、讨论辩论、多媒体演示、现场参观、实践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物科学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深刻体会生物科学不可取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他们探索生物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例如,深刻理解鸟类对人类的贡献及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鸟类的分类、行为、习性以及生态学中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产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和进一步探索鸟类生活奥秘的兴趣以及相应的行动。

二、诱疑求真策略

诱疑求真策略是指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表达已有困惑和产生新的困惑,紧紧围绕学生疑惑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疑中,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契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科学始于疑问”,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对多姿多彩的生物界更是情有独钟。如果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烈的解疑渴望会大大增加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情不自禁地投入中,努力汲取知识营养,体会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奋感和乐趣,养成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用这一策略时,教师一方面可以诱导学生表达出已有的困惑,立足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图片或故事激疑等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对平时没有留意或思考过的生物现象产生好奇和疑惑。然后通过辩惑、解惑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增加生物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并形成科学精神。如在传染病和免疫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疑,请学生思考2003年Sars病毒在我国施虐时,敬业奉献的钟南山院士为使患者尽快治愈深入病区为什么能无疾而返,著名影星濮存晰为什么要投身于艾滋病防控工作,他和艾滋病患者密切接触是否有危险等等。让学生在困惑中学习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等知识,习得正确对待传染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初步具备防控传染病的能力。

三、探究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在相对独立的探索活动中形成科学探究意识、掌握生物科学知识与方法、养成科学道德、情感、意志与人格、逐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既需要生物知识的滋养,更需要通过主动探索获得强劲生长。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自己面对问题与困惑,要自己主动地探求,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解决问题,因而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是生命力量的确证、展现与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适合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和生物学科逻辑结构的组织形式与方式,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通过虚拟现实、组织讨论、参观、访问、考察、实验等,促使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用书本、互联网与自我观察、探索、思考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广阔天地中,运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四、体验教学策略

体验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体验,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认知氛围和学习心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以充分汲取生物科学营养并把它们化为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在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从内部实现和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把外在的学习内化,使获得的知识、能力、观念成为“心血浸养”的和“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人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情意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为不以价值和情感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专门进行知识教学。在运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创设情境或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等方式,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与行动植根于原有情意基础;另一方面结合新内容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使学生在情感充溢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与生命一体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生物史引领策略

生物史引领策略是指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物史,以科学家的高尚思想、优秀事迹感染和熏陶学生,导引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尊敬、热爱科学及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及初步的科学能力奠定基础。

科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与灵魂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态度与精神,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科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更谈不到科学的创造和对科学成果的科学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物史展示生物学家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行为、人格魅力和成就,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自觉地对照榜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提高思想境界,逐步具备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善于运用在生物科学发展中的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受生物发展史上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史观,从前人的奋斗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初步体会如何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正确前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科学家的事迹中领略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初步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生物史引领策略符合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他们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心理需求,同时可以把生物科学素养具体化、事例化、人格化,生动而鲜明,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强烈地感染学生,为他们有效地提高自身素养提供直接的学习范例。如,免疫学奠基人詹纳,发现挤牛奶的女工不患天花病,深入研究后发明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病,开创了近代免疫学的先河。弗莱明正是在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时,发现与青色霉菌接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变得半透明并完全裂解,进一步研究而发现了造福人类的青霉素。这些事迹可以使学生在羡慕佩服科学家们的惊人成就的同时,认识到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再如,进化论的教学中可提及神创论在当时的统治地位和达尔文在得出生物进化这一结论之前的艰苦工作和重重阻力等,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光学与光电技术《光学与光电技术》
《光学与光电技术》杂志,双月刊,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光学学会;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办...
东北农业科学《东北农业科学》
《东北农业科学》杂志,于196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37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土肥·...
中州建筑《中州建筑》
《中州建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
信息产业报道《信息产业报道》
《信息产业报道》是四川省电子学会主办的市场圈杂志。 《信息产业报道》作为信息产业与传统企业的纽带,站在传统企业的立场,透过企业管理现象,用传统企业管理者愿意...
草原文物《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5-1361/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人物研究、...
中国旅游评论《中国旅游评论》
《中国旅游评论》创刊于2011年,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