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本话题主要由谈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嫦娥一号,进而涉及电脑科技在航天及其他领域的应用.设置此话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此话题,并对此话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可分别展示给学生一组图片,学生产生兴趣后,就会特别关注此话题,教师顺势提问:
(1)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computer?
(2)How does the computer work for a spaceship?
把学生分成5—6人一小组,每组讨论后分别派一个代表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二)明确问题,展开研究。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观察、思考、联想;组织好学生间、师生间的多边研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体验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展示给学生Reading的画面及课文录音,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猜测本课新生词的意思,并就课文内容问答。
(三)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此环节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使学生在交流、评价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索的结论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达成一致。例如,学生分组汇报并自我评价,教师是组织者。这种课堂是一种开放式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问答以上问题,教师以竞赛形式记分。关于spaceship,学生可以讲述各种各样自己的了解或猜想。他们借助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话篇结构对信息作各种合理的加工处理。互相的信息交流为了填补交际双方之间的信息差,但同时又会产生新的信息差,这是语言的创造和再创造。
(四)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此环节是知识迁移,形成和发展过程,要求教师提醒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例如:让学生以My own spaceship为题,说说自己心目中的spaceship,可以让学生已有知识讲述,也可任其发挥。英语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运用英语这个重要的交流工具。这是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用死记硬背英语进行课题研究, 显然是难以应付真实情景中实践活动的生动、活泼、灵活多变性。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创造精神、潜能和个性。
最后,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
1)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会把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带入到学科课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研究性课题的设计应该既不脱离实际,又使学生力所能及。
所谓“不脱离实际”,主要是指导研究性课题设计要注意对学科知识的涵盖面,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又能基本涵盖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所谓“力所能及”,是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研究层次和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课题的研究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进步。
3)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确定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把以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的传统学科课程转变为以能力为核心、以主动探究为主线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4)要统一考虑好课时与目标的管理。
由于学生的活动难以控制,研究性学习与课程的整合在课时与课程目标管理上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4月
[2]汪劲松;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3 年06期
[3]汪九龄陈绍安;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英语课堂[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 (2)
[4]钟启泉;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4).
[5]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 (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http://wilderdom.com/experiential/elc/ExperientialLearningCycl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