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阐述了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并提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用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意义, 可行性
【正文】
在西方教育界,谈到研究性学习,都会提到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其实,西方对于此话的出处观点不一,有的认为是Benjamin Franklin在其演讲中陈述的,有的认为是Mara Montessori的著作中提出的。但是,Mara Montessori的国际学校已经公开把这句话标注为中国谚语了。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已经承认此观点的提出是源于古代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早在《荀子•儒效篇》中,我们就有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不管此文出自哪里,此处的“involve”和“行”,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含义。
当前,对于研究性学习,国内学界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一.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增的具体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施行)》规定的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把"研究性学习"突出出来,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该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
重庆市教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出台了《重庆市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重庆市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开设。
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 两者相互相成, 结伴而行。“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习者不需要事事亲身经历,他们可以通过继承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强调引入“研究学习”,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把“接受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学习”则完全被忽略。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性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英语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技能、能力和发展潜能、个性的学习活动。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新鲜的语言和文化感兴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学生群体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做事情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认识体验,它有助于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考内容的改革是中考改革的重点,它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中增加“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从2002-2011年十年重庆市中考英语试卷分值分布来看,英语中考一改过去知识为主,解题能力为辅的旧模式,其中听力由20升至30分,偏重语法的单项选择由25分降至20分,但选项由3项增至4项,偏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完型和阅读分别增加一倍分值和增加阅读篇数,新增考验考生综合能力的短文填空题型并且提高写作分值增加5分。这一试题的改革提醒初中英语教师:一味的让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所有知识点和语法点,不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去解决问题是不行的.这一试题的改革,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些专家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在一种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多的给其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保护学生的独特想法,不轻易否定,使其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利用情趣教学法来重视学生内部动机和创造欲望的培养,教师常借助形象思维和富有激励、吸引力的情绪,去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精神自然地生长,并使外来的精神养料通过选择、理解、吸收和重构,真正成为活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巧妙引导激情趣,教师可采用“伏悬念”、“设疑问”等方法激趣。用多媒体、实
物、图片、幻灯、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现行初中英语新教材中,这类活动设计得较多,有利于教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仁爱版英语初中学段全套教材共六册,每册由四个模块单元共十二个话题加两个复习单元组成。单元编写体系主要是“语言项目→话题→功能→任务”,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围绕相关话题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通过学生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一套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以仁爱版九年级四单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