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决措施 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与外界信息交流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若想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首先要从抓好民族地区的教育入手,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首先就要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入手,如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教育体系的整体运行达到更有效的运作是我们当下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有关的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校舍改建及其校园基本配套设施建设中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民办教育,达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互补发展,兴办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用科技改变民族地区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山区来说,这里地理环境复杂,居住分散,应重点调整中小学教学点的布局,合理规划中小学数量及规模,在坚持中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情况下,提倡邻村合并办学,如牛场坪村布朗族(莽人)和上田房苗族相距不远,可以合并办学,这样可以集中资金提高学校的规模及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三是吸引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改善师资紧缺现状。发展教育关键是靠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突破口,而少数民族山区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要想吸引一批高素质、高学识的教师队伍,就要从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入手,有了国家政策支持,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发展本民族特色教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还要帮助他们保存和发扬他们的自身民族文化,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发展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教育,增加名族课程的设置,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在牛场坪布朗族(莽人)地区,这里生活的莽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些很有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如一些民族歌谣、传说等开始失传,笔者在调研中,问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莽人的传说和歌谣时,他们都已经不会讲述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才能讲出一些歌谣和传说,问及莽人的乐器和歌舞时,一个村寨竟然只有2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会演奏民族乐器,可见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的危机。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发展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少数民族传承他们的特色文化,因此各民族地区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突显出本民族特色,由于学生们是在学习自己的文化,转变学生接受教育的观念,调动了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综上可见,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源动力,可以改变一个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和挣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教育更是关系到我国能否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使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本文所论述的莽人地区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其他民族地区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系列教育自身所出现问题已经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因此解决教育的问题不脱离这个大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杨六金.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1,第313页.
[2]施涌,罗华玲.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2—96.
[3] 邓红,高晓明.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