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第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愈见明显。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创造性、自我意识等。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觉,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实践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乐趣的同时,达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的第一性和第二性得到完美的结合。
2、教师第一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恰如其分的进行组织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更要指导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学与思的结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授之以鱼”变为“授人以渔”,使之逐步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思维能力。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第一性,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变成了一个善思的学习者。
3、善思善改,师生共赢
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因此,很多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创造真正属于学生,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力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自己参与和兴趣的引导下获取了历史知识。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不乏许多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和作用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课改的真正意图在于什么,是完成课改中提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完成人性化教育,使学生从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中收获知识,获得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甚至有的学校领导以学生活动次数的多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的多寡来评价教学改革是否彻底。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老师在课堂只是在教学形式上忙的不亦乐乎。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地让学生去搞活动,如讲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表演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由学生包揽。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了教师的身影。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没有教师参与的课堂,课堂没有合理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没有师生之间恰如其分的合作,课堂少了一个总结者,少了一个能够碰撞学生思维的人。有的课堂即便有教师的参与,但是由于课堂活动环节设的过多而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反思,只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活动。这样的教学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也极易导致教学秩序的失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齐健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体现学科本色,教学设计应体现‘素课’,避免浓妆艳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实的设计中内隐后世的史学功底和教学底蕴,蕴藉着思维的深刻度、穿透力,强调思辨性。在教学手段和技巧上要力求简约做到‘返璞归真’。”
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并不是花哨无章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是让每一个参与教学的生命个体在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去解读去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师不能充当职业艺人的角色,不能利用嬉戏或游戏博取学生的欢心,教师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置身历史之境,又需要置身历史之外去审视历史,交错的时空会给学生一个多维度的思想空间,从而让学生感知鲜活的历史,满足学生对鲜活历史的求知欲。
活跃的课堂应强化主体的实践,把课堂当做合作学习的乐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和借鉴,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策略,提高个人体策略的体验和学习水平,从而营造具有活力而又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有目的的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生成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真正理解和实践新课改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成刚.历史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6] 彭亮.以学生为中心营建历史课堂教学.[J].2006.(10):75.
[7]刘立元.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历史教学反思.[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190~191
[8]冯丽芳.新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师教学观及教学实践的改进.[J]. 科教文汇,2008.(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