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于矛盾处质疑。课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巧妙地利用,必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一面》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有的学生就提了问题:句中“差不多”与后面“已完全”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乍一看是不大对劲,不过,作者并没有用错。这两个词语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差不多”是说鲁迅先生健康毁坏的程度,“已完全”是说健康毁坏的原因全在于艰苦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盾化解了,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
又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提出: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从这些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4)、在小结处转疑。课文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对课文内容作个小结,在小结处引导质疑(即迁移问),从而把课内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
例如,《我的母亲》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邹韬奋通过他的笔尖给我们描绘了他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慈母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老师也都生活在这种母爱中间,你能回忆起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想一想、写一写你的母亲吗?这样的设疑,来源于生活,紧扣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读说写结合,可谓一举三得!
(5)、引导求异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一切显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在教读《琐忆》一文时,一学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只写胡须、目光、头发?头发为什么倔强?我认为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应该肯定,首先高度表扬了他,然后我再铺垫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段什么描写?它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精神?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难题变通为易题,课堂也就生动活泼了。
3、课后质疑,思而解疑。
回顾延伸分析讲解完课文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如“这节课中我们学到哪些知识?你认为哪些知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你觉得这节课掌握最好的知识是哪些?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等。
如教学完《最后一课》一文后,一学生提出:“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各种想法都表达出来,发散性思维充分得到训练。
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学生提出疑问:皇帝回宫以后会如何对待这位说了真话的孩子?同样,我听到了全班同学的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问题答案。这不仅使他们对文章呼吁童真童趣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是不少的,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动脑筋思考,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因此,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洪宗礼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七—九年级)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6版
[3]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叶一舵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6]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