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究其原因,无非是上政治课太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政治教学中体现“生活化”,就可以使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是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形式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分析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古往今来,多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这也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的本质,以实践的生活为教育的本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论题。
我国近代著名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又改变生活,并且只有那种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教育才算得上积极的教育;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二者互相促进。桑新民教授则认为:“人类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活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回归教育主体自己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自我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而实践活动又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多维度,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推进教学生活化。从知识和技能上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时代特点,所谓的知识和技能乃是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因为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是对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本质的提炼和概括,思想政治课的技能就是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和领会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对劳动、就业、消费、投资等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对政治事务的参与能力,对先进文化的认同能力。从过程和方式上看,思想政治课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因此,其教学的过程便是探究社会生活本质意义的过程。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其本质也是多层面的。因此,在探究社会生活的本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搜集和处理生活信息,获取新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社会生活的答案没有惟一,思想政治课的答案也没有惟一。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对此,思想政治课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并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憧憬美好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政治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政治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养成政治素养,提升生命价值的广阔天地。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政治现象、探讨政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例如对合理消费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过去节俭的理解,还可以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来理解,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判断理解。所谓生成性,就是课堂内容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保证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进行创造的活动,要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现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例如,在第一课的第一目的“探究与共享”中,学生要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我国国家性质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特点、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政治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为此,平时的教学应充分注意到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取情景,在有机提炼、再创造、深加工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辩析、提升和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1、根据学生的直接经验设置教学情景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比如,在讲哲学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周边直接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就很难产生共鸣。我在课堂上则采用了学生们熟悉而又参与其中的学校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我宣读了各位同学献爱心的捐款数,并提出问题:捐多少根据各人能力,但你们的善举能帮到有需要的人,你们想想,把自己的零用钱用于全部买零食或是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哪个更有意义呢?因为这是学生亲身做的事,故此他们对这件事所体会到的人生价值就比较深刻,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又如,在讲解有关“保险”的知识时,我们采用了班级中一位同学因打球而手部受伤骨折,进而寻求保险公司理赔的真实事例。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对同学受伤的缘由、就医、理赔等一系列过程,大家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就此事展开分析和讨论,学生基于直接或间接的体验,都有话可说。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从事件中概括出保险的宗旨、功能和意义,进而熟悉办理保险的一般程序,增加学生生活的经验,同时也是一次生命健康教育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