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组合,使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学习一般分成6-8人一组比较适宜,多了,变成“大锅饭”,容易滋生懒思考的行为习惯;少了,气氛不够浓厚,也会产生不良后果。确定好组长:学习要好的,有较高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团结同学的,不自私,心胸宽广的,性格外向型的学生。
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做到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聪明智慧,做到全员参与,不落下每一个学生,我觉得还要做到小组人员的个性特征来进行科学搭配。(1)男女搭配。熟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2)学习水平的不同搭配。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要搭配在一起,思考水平高的学生和思考水平低的学生要搭配在一起,以好带次,以次促好,从而达到互相学习,相互促动的良好效果。(3)性格差异的搭配。性格外向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搭配在一起,敢提问的学生和不敢提问的学生要搭配在一起,敢回答的学生和不敢回答的学生要搭配在一起。确定一个原则,代表小组提问或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依次照轮流,不能专门有组长或一个人,这样才能做到全员参与,不落下一个人。
对于小组人员的安排,不同年级应作适当的调整。七年级初可以先由老师安排确定,过一段时间同学们相互了解了,可以由他们自由组合,一发现有发生矛盾而不能同一组的就要立即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八年级和九年级都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二、确定层次目标,使学生完整探究
探究目标要根据文本的不同而定。不过,我觉得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探究文本。如这篇文章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整篇文章的结构怎么样,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等。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就指导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写什么(百草园的童趣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题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热爱快乐自由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讨厌师塾里单调呆板的生活,批评了不喜欢学生提问的老师等等),整篇文章的结构怎么样(两部分并列)。制定探究的整体目标,就可以避免学生零碎地去思考问题,结果弄成一盘散沙。探究完一篇文章,却不知道文章的大概和要领。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得不偿失啊。
至于比较细致的探究目标的确定,很多老师十分清楚,我在此不想详谈。但是,我认为,比较细小问题的探究也应该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不能紊乱。我们可以按照文本的结构分层次地进行探究下去,直到每一个段落的探究,包括对精彩语段的赏析探究。还要注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地分层次进行探究。这两点要比较灵活的互相结合运用。
三、教会提问,使学生自主探究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提问环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要做好示范导问积极引导,提供思路,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做法有:围绕课题提问质疑;课文难点处质疑,课文重点处质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模仿提问或自主提问以下问题:
1、“阿爷无大儿”就已经说明木兰没有哥哥了,为什么还要说“木兰无长兄”?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2、木兰为何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不在一处买好?东、西、南、北在文中是不是确指?诗歌为什么不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
3、诗歌为什么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
4、木兰替父从军只能说明她是个孝顺女儿,为什么说她身上具有热爱祖国的精神?
5、木兰为什么要放弃“尚书郎”那么大的官不做而要“还故乡”?如果你是木兰,你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6、伙伴们与木兰在一起战斗生活那么多年,为什么未发现木兰是“女郎”?
7、本诗对木兰十年征战生活写得十分简略,这样写是否影响木兰的形象?为什么?
8、结尾一段似乎与本诗无关,能否省去?为什么?
9、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要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文本阅读中,真正地自主地发现问题,有效地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四、主导讨论,使学生有效探究
学生自主提问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语言潜能,使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学生在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是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如果真的任凭学生自主讨论,整个课堂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要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
1 、带着文本去讨论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更加贴近、融合文本,用心去揣摩、感悟文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并不断产生“新”问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发现所提的什么问题才是真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
2 、讨论一定要合作性的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可以先让探究小组交流,合作解决部分问题,归纳新问题;集体交流,划去重复问题;再读课文,梳理出先后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经过思维的碰撞,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也会留下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又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小组将这些问题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在讨论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醒学生哪些问题只要认真思考、查阅资料就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涉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师生合作归纳成几个关键的问题,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些价值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这样,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得到了融会贯通,理解也就到位了。像这些要点问题讨论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也不再成为问题。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也慢慢地学会提更精更有价值,更创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