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技法实效:
实验水墨教学的材料技法实效,首先要研究纸上水墨的墨韵和挥洒意趣,发掘传统水墨技巧的现代意蕴。第二,在基本的笔墨意趣、笔法的基础之上,以最基本的材料进行创新探究,鼓励学生采用揉擦、拓印、拼贴等技法,努力探索纸与水墨不同形式的结合所体现出的材质美及其表现力。随着绘画观念的进一步拓展,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的综合实验,以获得新的水墨表现形式与审美情趣。
实验水墨已有的经典案例证明,艺术观念可以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法准确转化到作品中去。而且,现有的材料理论,在材料的质地、材料的肌理、材料的色彩和材料的形态上有着深入的研究,为实验水墨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四)创作造型观念实效:
中国画讲求“立象尽意”,但只有到了实验水墨阶段,“象”的内涵才完整的显现。齐白石讲“绝似为媚世,不似为欺世,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抛开其价值趋向,齐白石无意道出了三种创作造型观(象)——即绝似(现实主义)、不似(抽象)、不似之似(游离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表现)。
实验水墨教学是兼容现实主义的,如都市题材等写实水墨。同时,也发扬“不似之似”的传统,如表现水墨。但实验水墨在创作造型观念上的重大突破是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抽象水墨。艺术史论家王受之认为:“抽象艺术完全消除了古典艺术强调主题写实再现的局限,而把艺术的基本要素———形式、线条、色彩、色调、肌理作为具有本身独立意义的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进行抽象的组合,创造出抽象的形式,因而突破了艺术必须具有可以辨认形象的藩篱。”创作造型观念的深化,使实验水墨有了更宽泛的包容性。
三、结论
将实验水墨引入教学是对课程改革时代要求的回应。实验水墨的创造性和实验精神,可以改变因循守旧,防止走向技巧决定论的极端。实验水墨的现代性,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与生活,并通过实验,努力寻求适应现代社会情境的笔墨语言来进行艺术表达,从而实现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现代转型。实验水墨倡导的抽象表现,可以使学生对国画造型语言进行一种艺术学意义上的还原和生发。
总之,实验水墨已经具有课程编制的实效功能,无疑可以打破传统课程单一化和程式化的现状,给中国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子建《悖离学术精神的庸俗》 [J]《中国书画》97页 2003年第7期。
[2]:钟启泉《(新版)现代课程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474——477页 2006年7月第二版。
[3]:朱平《20世纪末中国实验水墨的文化诉求》[J]129页《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4]:贾方舟《现代水墨的三种形态》[J]《艺术 生活》46-49页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