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教国画课程编制是基于传统国画研习模式的线性知识积累,即“阶梯型”。而课程编制模式“登山型”改革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登山型课程理念在水墨教育中正好对应并契合实验水墨的生存机制。实验水墨的时效功能为其进入学院课程体系提供了实体支持。
关键词:实验水墨 国画教育 课程编制模式 时效功能
一、“登山型”课程编制理论与实验水墨的关系:
现代高校国画教育课程从表现形式分主要有工笔和水墨两大部类。工笔已经成功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水墨教育却因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价值观念、语言体系、文化经验、历史逻辑的论争,在新保守主义下,坚守传统教育模式而裹足不前。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悖论:偏离传统的实验水墨艺术品往往是学院派的教师创作的,但在课堂上他们不教实验水墨,只按教学大纲的内容给学生上课——教学与创作截然分离。[1]
从现代课程论的角度考察,高校国画教育课程改革甚至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变革。目前国画课程编制是基于传统国画研习模式,即分为如下图所示的线性知识积累:
层级 教育目标 有效教学活动 造型关 兼容东西方造型观,了解两大绘画体系不同的艺术规律 素描、色彩教学
传统关 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经典,体察笔墨造型方法,进而融会贯通,全面地领悟古人的创作思想、造型方法、技巧形式
临习传统笔墨经典
转换关 研究物象,借助写生,用艺术的认识和表达方法将自然形象转换成艺术形象 写生实践
创作关 创作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对造型关 、传统关、转换关的实际检验 创作教学
日本东京大学的左藤学教授指出课程编制模式有两种:“阶梯型”和“登山型”。以上课程编制模式有预设的教学目标;有能有效实现该目标的活动;最后,对照目标,借助测验(创作)作出评价,即“目标——成就——评价”,是典型的“阶梯型”。 阶梯型课程目标一元化、过程一元化,把学习的成就度加以分阶段的等级化,使学习者序列化、等级化,把学习者的“能力差异”置换成了“时间差异”( 布卢姆),泯灭了个性差异。这在艺术教学中是灾难性的,也是国画教育低迷的原因之一。。
那么,何为“登山型”呢?其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它的结构为“主题——探究(经验)——表达”,表明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中国美学中 “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都证明中国画教育注重时代变迁,注重“建构主体与环境之关系的认知性经验”。但一直以来阶梯型课程模式把学习等同于知识,罔顾文化背景的变易,拘泥固有笔墨程式,缺乏建构的心胸。维果茨基认为“学习并不是内蕴于知识之中的,而是通过‘活动’社会地构成,又通过‘内化’心理地构成”。他所强调的活动性学习是以语言、逻辑、符号、概念之类的工具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活动。这种学习观打破了传统学习观的二元对立:具体与抽象、经验与概念、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的分割。[2]
登山型课程理念在水墨教育中正好对应并契合实验水墨的生存机制。这里的实验水墨概念,不是画种边界的界定。从水墨教育的角度来说,实验水墨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强烈变革意识和实验精神的水墨画创作。它以现代主义姿态拉开与传统的距离,在高度成熟的传统根基上实现笔墨语言的现代转换,完成了形式技法和创作理念的综合式生发。本文关注其实验性对登山型教学模式的对应,如下图:
主题(诉求) 探究(经验) 表达 现代性诉求 横向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诉求自己的现代文化观 以构成转化写意,以表现性取代书写性,用探索体现现代性 本土文化诉求 纵向借鉴传统中有价值的元素,将其进行现代化转换 借用东方文明元素、传统绘画技法和美学观念标示中国身份
现世身份诉求 利用一切语言形式来表达社会景观和自我感受的状态,改善疏离大众的缺陷 形成不同主题的水墨类别:如都市水墨 首先,实验水墨有自己明确的主题(诉求):1现代性诉求——传统笔墨写意及文人趣味没有现代土壤;传统造型和审美受到西方美学和造型意识冲击;水墨在表征现代性上能力的发掘。2本土文化诉求——面对西方中心主义,怎样使水墨在进入现代的同时突出中国的文化身份?3现世身份诉求——实验水墨在传统水墨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之间的夹缝中,如何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第二,实验水墨的探究经验。1现代性诉求,横向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方式。2本土文化诉求,纵向借鉴传统中有价值的元素,将其进行现代化转换。3现世身份诉求,利用一切语言形式来表达社会景观和自我感受的状态,改善疏离大众的缺陷。[3]
第三,实验水墨形成了3种主流表达方式:1以精神探索为中心的表现型水墨,是实验水墨最富有成果的收获之一,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水墨既有的表现性因素,一方面又得益于西方的表现主义。2以语言实验为目标的抽象型水墨,从笔法、墨法、构成诸要素中演展出有意味的形式。3以现代观念为前导的边缘型水墨,媒介材质的变化,将实验水墨与传统水墨形态彻底拉开了距离。[4]
二、实验水墨在高教中的实效功能:
所谓“实效”,即现实的效应,或现存的有效功能。实效思维的实事求是观,强调对任何“实事”都要从“实效”出发。面对实验水墨的成就,高教国画教育再不能对其漠视了。尽管实验水墨艺术本身还有诸多缺陷和误区要克服检讨,但其学术探索的价值和精神值得肯定。实验水墨的实效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顿悟——渐悟与作为课程的可行性实效:
实验水墨之于国画教育,好比禅宗之于佛教。禅宗六代演绎了佛教的成住坏灭,形成了顿、渐二宗。实验水墨也于20年间完成了从启蒙探索到形成生态——水墨理论、经典作品、流派潮流、艺术家群、展览出版、广泛的受众——俨然一个小社会,为其进入课程体系提供了实体支持。而且,实验水墨正如顿悟一派,明心见性,直面时代性和东西方碰撞的现实,变革画面本体,力图立地成佛,并“棒喝”线性积累的渐悟式传统教学机制。
(二)文化语境实效:
艺术批评家贾方舟说:“传统水墨在日益都市化的消费主义时代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与都市文化的兴起,生存现实与文化环境的转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时间概念和空间观念,传统文化所植根的土壤被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坚定地持守传统反而是不自然的……”为了和传统水墨拉开距离,找到新的艺术表达途径,许多实验水墨探索实践,不仅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中国化的吸收改造,并且在传统艺术中挖掘隐藏的现代因素。这既非常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水墨画的现代转型,也为水墨画开创出全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