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两性和谐的和谐社会,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我国的教育规划、政策需要包含性别平等观念,并把性别公平意识融合在现实行动当中。
五、教育规划性别盲点的克服:构建性别公平审评制度
教育公平是促进性别平等、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要真正缔造一个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还需要社会文化观念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因此,我们有责任去检视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性别遮蔽,去重新定义概念、形成问题与组织议程,提供策略性与结构性的干预。[9]
在教育规划中构建性别公平审评制度是建立具有性别平等公正政策的有效途径。性别公平审评制度是指在政策法规的制订过程中,包含文本的性别审查机制,并对即将生效的政策法规实施后可能对男女两性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防止制订具有忽视或者损害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如果制订的政策法规没有进行性别公平审评,就不能通过生效。性别公平审评制度旨在运用性别的视角分析即将颁布的政策法规,防止政策法规出现性别盲点现象,在现有国情中, 防止政策法规以中性面目出现时,其背后的“男性”价值和标准对男女产生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对妇女弱势地位和经验的忽略而给妇女带来的不利后果,进而追求适合两性关系的制订对策,并提出修改的具体建议,使政策法规超越两性的形式平等而实现实质平等,实现性别公正。[⑦]
参考文献 [①] “教育公平”在第二条工作方针中出现4次,在第四十七条转变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1次,在第六十六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出现1次;“公平教育”在第三条战略目标中出现1次;“平等”分别出现在第三、四、八、三十二、四十三条各1次。 [②] 在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女生均低于男生。参见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和2008年9月25日第1版的《中国教育报》。 [③] 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提出了以平均寿命指数、教育水平指数(包括成人识字率及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毛入学率)和人均GDP指数为测算依据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用以评价各国人文发展的综合水平。1996年,UNDP又开发出衡量性别平等程度的性别发展指数(GDI)和妇女发展水平的性别赋权指数(GEM)。GDI与HDI测算方法类似,数值越接近1表明发展程度越高。2000年中国GDI数值为0.700,低于世界(0.706)和中等收入国家(0.74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东亚平均水平(0.710);2005年中国GDI数值为0.754;2009年中国GDI数值为0.770。UNDP报告显示了我国男女两性之间的差距在逐年减少,但同时表明中国依然存在性别差距,还没有完全达到性别平等。 [④] 在本文中主要指学校教育。 [⑤]根据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的统计,中国女生进入高中和大学的人数还未超过男生。高中生中女生占45.8%,大学本科生中女生占45.7%,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女生分别占44.2%和31.4%。 [⑥]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即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这些目标和指标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DGs)。所有目标完成时间是2015年,189个国家签署了该《联合国千年宣言》。 [⑦]相似观点参见:唐芳.关于立法中构建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