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有很多学习任务不是一个个体就可以完成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整体发挥出1+1〉2的功效,即差异协同效应。
比如,在历史课中,学生要研究一位历史人物及其思想,那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然后把将要学习的主题分解成各个子课题并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们在分别对各个子课题进行钻研后又汇聚在一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组的同学汇报交流,然后小组综合各个成员的汇报后就形成了一个该子课题的全景图,这时的研究小组变成了该子课题方面的“专家组”。在随后进行的专题讨论会上,来自各个子课题组的“专家”们重新组成了一个小组,分享各自的专长,由此这一小组中的全体成员便可以掌握整个主题。
5.多通道参与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之间必须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由于学生对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一系列的活动,不同的活动支持多个学习目标,例如简洁明确地表达问题、收集知识信息、学生共享所习得的知识、向外界公开呈现知识以及所学进行反思等。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将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如研究者、专家、共同调研者、解释者及仲裁调停人等。
6.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由于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综合评判过程,评价要素和标准因其评价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一本自己的天蓝色的文件夹。在这个夹子里有孩子们的《成长手册》、《口试手册》、《发展性评价报告单》等等。“成长手册”上面有学生的一周表现评价,包括学习习惯、团结合作、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家庭生活等。学生“成长手册”设计每周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内容,每周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一周的评价与小结。评价方法有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老师评价、爸爸妈妈评价;评价符号有笑脸、愁脸、哭脸;评价形式有寄语、感想、想说的心里话,等等。“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在赏识引导中充满浓浓的呵护和关爱,改变了过去评价只注重学业结果,不关注成长过程的弊端;让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参与评价,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评价的地位。对学生各个方面情况了解得越清楚,教育和引导才能更切合实际,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将学生个体差异、利用差异引入到构建和谐课堂中,开发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树立鲜明的个性旗帜,让每个学生在身体强健、心灵充盈的起点上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目的是要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展示智慧与发展能力、情谊交融与人性培育的精神殿堂,终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并促进其生命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鹏,陈淑丽.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C] .学习理论,2010,(2)
[2]马魁,郝玉荣.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文化教育,2006,(4)
[3]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庞建英,樊燕平,王秀珍.基于差异协同原理的和谐社会构建.系统科学学报,2007,(1)
[5]王磊,论教与学风格的差异协同性.2000,(6)
[6]柏家栋,谢铭德.多元评价,让学生的生命五彩斑斓.2007,(3)
[7]潘玉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多种形式下的创新教育.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