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倾力打造语文的文化课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浸润功能,已经刻不容缓!
那么,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怎么办?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编写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努力开发出一批体现时代特点和多样文化的新课文,尽量做到文质兼备,视角新颖,语言活泼,适合教学,尤其是现当代作品和外国作品,既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语言文字上又有可供学生咀嚼、借鉴、模仿之处。时代性和典范性兼顾,富于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熏陶。 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多样,阳刚与阴柔兼备,激发学生兴趣。注意开发外国作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古代诗文作品也力求突出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与解读。精读课文力求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能再像义务教育阶段只是搞一些简单热闹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要力争让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样,应该多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专题,并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套教材就是这么做的。这从专题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如流行文化、汉语成语、文化寻根、影视文化、文化常识、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即便像汉字、对联、成语、翻译这些看似零碎的学习内容,我们也力求突出它的文化意味,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汉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又如成语这一专题设计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一是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编辑成册;二是专门设计“成语与文化”这一学习板块,强调汉语成语是文化的积淀,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突出了成语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
其次,我们语文教师也要像教材编写者那样做一个文化头脑的人,做一个有文化味的人,努力打造自己的书香人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要多看诸如《百家讲坛》一类的电视文化节目,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师跨越东西方文化经典所构成的桥梁的过程。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讲求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和拿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更有智慧,更加人性化。
再次,要千方百计增大语文阅读课的文化容量。文化元素的多少,应该成为语文课的重要考量指标;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来征服学生,让学生由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语文学科;同时,老师把文本与相关文化知识有机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充实课堂容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变枯燥单一为生动丰富,又可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因此,在早读预习课上,教师要适时补充与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等;在课文赏析过程中,也要适时融汇、延伸,努力挖掘出文本中和文本外的文化内涵,哪怕只有点点滴滴,只要有用就可“拿来”,可作为本堂课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作画龙点睛之处;在巩固和拓展练习环节,应尽可能多地布置一些能体现文化特色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考试试卷中更应该多设计些有文化内涵的试题,从语言基础题到运用能力题,从成语病句到名句名篇,从阅读鉴赏到语言表达,从各题的选材到各题型设置,都尽可能地联系到文化名家、文化事件、文化现象、文化常识,而且还要尽可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多元文化与特色文化。
最后,要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作文的文化含量。文章的分量重,有赖于文章内容的厚重;文章内容的厚重,有赖于作者文化积淀的深厚。如果能将经典故事融于习作中,诗词名句汇于笔下,小小文章就会辐射悠悠岁月,系着海阔天空;借助文化之光,使文章增色;借助为人之肩,使作者升位。如可以根据文旨或段旨的需要调动文化库存中的素材,或将名言妙语作为一个个珠宝灵活自然地嵌入作者的语句中,使其成为一个点缀,一个小小的亮点;或运用排比句将一些文化典故整队排列,感情激越,一气贯下,气势撼动人心;或将名人伟人请进文中,使文章产生权威效应,借他人的言行给文章增添一种特殊的风味;或将积淀的文化因子对举,或与现实对照,以凸现文旨或段旨;或列举几个文化因子,通过归纳总结,寻找它们的共同点,从而提炼出一个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总之,学生在文章中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说古论今,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它们多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师生青睐和追捧。
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呼唤创新课堂。创新型教师就是具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素养的教师,也是自觉担当文化使命的教师。创新课堂就是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人文知识、涵养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的课堂,也是承载文化使命的课堂。
文化使命需要很多人共同承担:《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科书的编写者、高考试题的命制者、教学一线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与语文教育教学有关的所有人。让我们都来守望文化吧——为了我们共同的使命!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题课题“教师文化自觉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CHA093083))
注释:①《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