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承文化,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语文课堂的文化使命与历史责任,也是教育规律和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与殷切希望。但是,在现实中,从语文课堂到课外,从语文教师到学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文化教化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缺失现象。因此,我们要通过教材的编写、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课堂文化含量的增加等途经,来打造优质的语文教学的文化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
关键词:文化 语文课堂 教育教学
2009年以来,笔者先后参加了 “百万教师培训计划”之“文化传承与教师素养”研讨会、眉山市第二批骨干教师培训、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会、新课改远程“国培”“省培”,还参加了2010年四川省语文高考阅卷工作,从而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对课堂文化含量的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需要文化含量?为什么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怎样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
(一)
近年来,自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被热捧,自从易中天、于丹和钱文忠等文化名家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国学而倍受追捧,自从考生的很有文化含量的作文越来越多的成为高考优秀作文……文化,也在语文教育界再次成为热点和亮点。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造就人性,培育新人,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智慧与力量去启迪学习者的心智。要胜任教育职责,需要教育者的文化自觉。对教育变革、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建设而言,文化自觉在凸显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等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文化自觉对于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处境以及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反思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文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文化人格精神和文化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性的目标追求。“文化语文”论者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有言语能力的文化人。
语文课堂承载文化,语文教学传承文化,语文教师教授文化,语文考试考查文化——文化之于语文和语文教育,其味不可谓不浓,其位不可谓不重。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注并肩负自身的历史使命——守望文化;中学语文教师尤其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注重打造文化课堂,做文化的守望者。
(二)
而现在有的语文课堂,只就课文讲课文,如只讲文章的结构、语言、形象、写法、主题,在条分缕析中看不出半点文化的影子,有滋有味的语文被肢解成机械化的训练:没有关于文化的拓展延伸,没有关于文化的深入思考探究,甚至连一些必要的文化常识也没有适当补充——一节没有文化味的语文课堂,一堂忽略了文化浸润功能的语文课!学生越学越没味道,语文分数见长,语文素养在降,强化了外在的能力技巧的操练提速,丢弃了内在的文化熏陶与生命情感的滋养哺育,学生失去了放飞心灵的生命欢歌和享受课堂的文化精神熔铸。
再看看现在的中学生,多数简直可以称之为“没有文化的粗人”。从他们的口头上听不出他们头脑里有多少文化的细胞,因为他们很少说出有文化含量的话,因为他们的谈资、话题很少在文化;他们手机里下载的、经常读的或经常玩的只是网络小说或手机游戏,而从没有过诸如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之类的文化含量很高的经典读物;他们的作文多是就现实看现实,多取材于身边人事,很难甚至没有做一点文化方面的延伸与挖掘,肤浅不厚重,不忍卒读。
——这就是语文教学面临的现实:校园、课堂、师生文化的缺失!
(三)
然而,看一看《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①
再来看一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上的相关解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②
再来看一看语文高考。2010年很多套高考试卷都加重了文化的含量,单就四川卷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体现:①中西文化视野,如第二大题涉及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第五大题涉及外国散文阅读,②多元文化形式,如词语题中的字画、书画等,③剖析文化现象,如第二大题、第19小题对“南山”意象的生动描写,④感悟文化名人的情怀,如第13小题名句名篇的考查等等。高考作文题既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又必须在文化视野上有所拓展,有创新性和领先意识,从而形成某种新的文化氛围,正确发挥高考的文化浸润功能。2010年一大趋势是强调热点冷思,让作文回归大文化观,让考生对社会性事件和历史事件进行文化透视,这就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透视力。如重庆卷的作文题,体现了很好的开放性,让考生融入自己的生命体念和文化省思来面对当今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江苏省的作文题结合了当前关于低碳生活等热点话题和绿色生活的文化理念。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面临的现实:社会对文化的呼唤与拯救!
(四)
一边是对文化的漠视与缺失,一边是对文化的要求与拯救。于是,有人追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面临这样的时代,在文化荒漠化极其严重以及个人价值严重萎缩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背景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当我们身上的文化气息消散殆尽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当文化只剩下一些口号似的的空壳之后,我们民族还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今天还有几个人在追问文化使命,在守望文化?文化是需要守望的,教育是需要守望的,一个国家最伟大的人就是文化的守望者!在文化日益荒漠化的当下,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学的教育,更承担着文化薪火相传的重担。语文教师,不正是荒漠边缘生命力最旺盛的荆棘,以其弱小而不失顽强的生命,奋力抵抗着沙漠的蔓延吗?”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