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白领、金领,普法一个都不能少”,他匠心独运
开展全民普法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确定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无锡新区,自1995年成立以来,不仅集聚了30.8万户籍人口、34万外来人口,还汇集了上万家企业,可谓是“蓝领、白领、金领”济济一堂。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四五”普法名列全市之末。如何扭转落后局面,成了李建平上任伊始“优先”思考的问题。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抓好重点对象学法上,以此带动全民普法。他匠心独运,采取“分进合击、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坚持将重点对象学法落到实处。针对领导干部学法,坚持在制度上求落实。积极向区委领导建言献策,依托中心组理论学习、过组织生活等时机,穿插进法制讲座、法制辅导报告、警示教育等内容,使领导干部学法在制度上有了保证。针对公职人员学法,坚持在效果上求深化。把公职人员学法的着力点、落脚点放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公正执法水平上,积极配合各部门办好培训班,为公职人员学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坚持在覆盖面上求突破。会同专业法部门定期深入企业举办专业法讲座,并且组织律师深入企业进行“法律体检”,协助企业对中层以上人员进行轮训,较好地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全覆盖。针对新市民学法,坚持在内容上求实用。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市民普法讲师团,通过组织开展新市民法制宣传示范单位创建、举办新市民法治文艺汇演、编印发放《新市民学法维权手册》,把《劳动合同法》、《工伤管理条例》等与新市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新市民学法内容,调动了新市民的学法积极性,增强了新市民学法的实用性。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仅过去两年多时间,无锡新区普法工作的面貌就为之焕然一新,“蓝领、白领、金领,普法一个都不能少”变成了现实,全区到处呈现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生动局面。在“五五”普法中期检查中,点、线、面捷报频传,李建平本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局被评为省先进,区被评为无锡市先进。在“五五”普法终期验收中,省市考核组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诚如无锡市考核组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承志讲评所说:“新区‘五五’普法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令人振奋……!”
强化对高危人群的管控,他呕心沥血
新区自2005年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各类矫正对象380人,其中解教267人,目前在矫113人,无1人延期,无1人重新违法犯罪。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不知凝聚了李建平多少心血!作为主管这项工作的“法人代表”,他深知责任重大,如果工作稍有疏忽,致使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又将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在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抓好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上,他致力于三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投入“兵力”,他把心思用在战斗力生成上。从无锡市司法局“挖走”综合素质过硬的驻港部队转业干部执掌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帅印”;由局里出资出力、“一手包办”,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正规院校法律本科毕业生,作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派驻各街道,具体负责当地矫正对象的管教工作;每年坚持集中举办培训班,着力提高矫正工作者科学化管理水平,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师学习培训,全力为他们成长成材提供经费保障。二是投入经费,他不惜花“血本”。为街道招聘的6名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工资及学习培训费用全部由局里承担,单这一笔就有20多万元;与电信部门合作启用社区矫正对象移动管理信息平台,为他们配备具有定位功能的专用手机,这项支出已近10万元。然而,在其它方面,他却很“扣门”,部属私底下管他叫“大块头局长,小家子手笔”。三是投入精力,他总结出“五心感化”矫正工作经验。带领机关人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工作新方法、新手段、新经验,广泛实施由责任部门、社居委、家庭合力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着力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生活及就业困难,成功总结出以“公益心、责任心、道德心、忏悔心、感恩心”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感化”矫正工作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无锡日报》记者特地进行追踪报道,《江苏法制报》、《法制日报》等媒体也从不同侧面作过报道。有付出就有回报,矫正对象不仅安心接受教育改造,他们中许多人还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中捐钱捐物。华春林就是其中的代表。起初,他生活无着落,就业无门路,李建平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为他自主创业开“绿灯”,使他顺利办理了木材制品厂营业执照和银行低息贷款。类似的情况基本上在其他矫正对象身上都发生过。目前,华春林的木材制品厂越办越红火,已拥有20多名工人、数百万资产。他逢人便说:“没有政府的关心,就没有我的今天!”工厂招工时,他总是优先接纳贫困人员,并且多次为爱心工程捐款捐物。今年7月份,他又联合60多名其他矫正对象,在无锡市慈善总会和多家媒体的见证下,与贫困大学生陶江南结队,全力资助他完成学业,成为众多捐资助学人群中最耀眼的特殊一族。
为民办实事,他“当仁不让”
起初,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无锡新区并没有市场,如今,成了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中之重,2009年被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爱心救助工程”,2010年被列为幸福新区建设“十大行动”之“帮困济贫行动”,这一角色的转变,与李建平对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矛盾特点的深刻分析相吻合。对形势有了准确的把握,李建平坚持将这项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放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动实践中推进。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迅速建成了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6个街道司法所、8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和5家律师事务所为支撑,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工作站为节点,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他又采取多种措施,坚持在打造品牌和提升形象上下功夫。一是严格落实回访制度,确保案件质量令当事人满意。二是坚持推行主动告知制度,避免当事人来回奔波。三是坚持开辟绿色通道,对案情比较急以及符合援助条件但手续还有欠缺的,简化程序,提前介入;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因身体遭受严重损害(如工伤事故等)请求赔偿”的农民工不再作经济审查,直接提供法律援助。四是首试援调对接,为全市推广积累了经验。五是着力打造“宅急送”服务,主动上门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孕妇、少年儿童办理相关手续。时至今日,法律援助在无锡新区成了“星星之火”,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由“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办案数大幅上升,由2006年的68件上升到今年170余件,不仅区中心被授予首批“江苏省规范化法律援助机构”,司法局被评为2007-2008年度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而且有1起案件被评为2008—2009年度无锡市“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例”、1人被评为“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