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激情诵读,奏响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
研究表明,琅琅的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加强朗读训练,可促使学生全部心智投入,增加语言积累,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如《草船借箭》第2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内容后,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尝试在每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表示各自内心活动的词语。如: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又让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表情朗读。这是一项别出心裁的阅读指导,老师引导学生用添加提示语的方法去窥探人物的心灵深处,再通过反复朗读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谓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仿佛亲临东汉末年“军营舌战”的历史场面。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以自己饱满热烈的诵读很快就能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立足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导读、品读、研读、诵读弹奏起一曲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
一、放飞想象,让学生融入语言情境。
语言文字是对情境的描述,而感受情境则是情感熏陶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其所描述的客观情境,从语言对形象的还原功能中感受其语言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告诉我们语言情感是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重要结合点。教学中,可抓住其结合点,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叙的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以加强语言感受,促进形象感染,使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情境的感染熏陶揉为一体。如:阅读《草原》“主客会见”一节,可在引导初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引导想象构建会见情境:由“握”字想象握手的有力和热乎,由“笑”字想象笑声爽朗和真诚,由“说”字想象语言的热情和甜美,并借助语言描述,从而在学生眼前活现出一幅主客会见图。这样,既能使学生从活化了的“握”、“笑”、“说”的语言情境中深切感受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握”、“笑”、“说”对“会见”情景的突现和会见情感的突出作用,从而达到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
品味语言与丰富情感的有机结合,须给学生精神提升和语言创造一“场”,以激起学生心潮的涌动,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奔涌,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心理状态,从而借助合适的语言,外化涌动的心潮,放飞震颤的心灵,抒发奔涌的情感。以求得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