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的理论,通过阐述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及外在表现,充分论证高职院校构建核心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了构建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能力;构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Intel、Microsoft、Cisco等新型公司的迅速发展,以及通用、IBM、SONY等老企业发展强劲的现实,都非常清楚地使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认识到了对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公司的核心能力。这一理论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这也给当今蓬勃发展的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目前,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何促进高职院校的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首要问题。依据企业关于核心能力战略理论,按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际,可以从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等三个方面去理解、把握并进而在实践中培育、构建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这种以核心管理能力为中心内容的多层次关系,兼顾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契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确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 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及外在表现
1.核心能力的内涵
1990年,Prahalad/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得到了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响应。从学校的角度看,核心能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体系,是学校在教育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上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且不易被竞争对手仿制的独特能力”[1]。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一所高职院校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自身特色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其他高职院校难以模仿的特色或能力。从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实际来看,正是拥有各自的核心能力——所特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不断彰显高职教育的魅力,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意义深远。但是,这种能力不是指高职院校的某一项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种所特有的能力组合或能力系统,一般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可以体现这所高职院校的特点,并使其与其他高职院校显著区分开来。
2.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
核心能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不同的高职院校,甚至同一高职院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具体表现可以不一样。按照核心能力的理论,可以把核心能力的表现形态分为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市场能力。如下图所示:
核
心
能
力
核
心
管
理
能
力 高层管
理能力 高层及高层团队的素质和能力 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 各部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人力资源
管理能力 员工的学历及能力 专业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程度 绩效管理水平 校园文化
建设能力 教职工的凝聚力 教职工的认同感 学校主体精神的科学性
核
心
技
术
能
力 专业设置
服务能力 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吻合度 师资的学历、职称分布 服务地方的内容与程度 人才培
养能力 人才培养的个人满意度 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 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团队
创新能力 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技能培养的实训能力 参与企业的技改能力 核
心
市
场
能
力 资源整
合能力 政策整合能力 校企合作能力 服务地方能力 市场推
销能力 主打专业的就业率、对口率 主打专业的社会认同率 后续服务和企业满意率 不难看出,核心能力体现的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围绕 “以就业为导向”中心,包括领导组织、部门协调、专业发展、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内涵,以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市场能力为支撑,所构成的稳定的四维动态价值创造体系。
核心能力
核心市场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管理能力 二 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建设的现状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在达到一个高度以后,特别是国家示范校建成以后,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与就业的难度也日渐加深,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也会涌现,在面对一些具体不利环境(如经济危机、区域经济支柱变革和扩张、新兴经济人才培养等)时,并不能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这就是核心能力在扩张、升级或强化过程缺失的切实体现。
1.管理层的核心决策能力不足
一个高职院校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高职院校家和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日相比发达国家较短,在办学体制、技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虽然有部分的高职院校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短期内能够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区域经济的升级或转型需要高职院校做出及时的跟进,热点专业的盲目跟风,人才培养重复非常严重(例如机电专业,高职和中职普遍开设),造成区域人才培养的叠压,再加上外来人才影响,致使就业困难加大;同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也估计不足,对新型经济形态还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判断等等。在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键正是基于管理决策能力的核心能力的不足,在重大决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不能及时弥补或转型。
2.创新意识不强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应该随着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人才需求重点等外在因素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核心能力的形成、发展必须进行必要的不断创新,但由于对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对于职业教育缺乏宏观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难以服务、支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不能根据自身的基础来进行探索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即使有所创造,也只是表面文章,“从众”、“模仿”比较严重,对于热门盲目跟风,换个名称就堂而皇之,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在师资、课程、实训等方面根本没有什么改观,所以这种创新并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变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尽管不少高职院校虽然也会学习先进经验,但在探索自身的发展潜力时,却找不到方向,只是盲目地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造成学校资源的不必要损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